大學四年里,最早掉隊的往往不是不努力的人,而是那些連規則都沒搞懂的人。在高中,大家目標統一,就是高考,所以不迷茫。可到了大學,幾乎所有人都有些茫然,為啥呢?
因為別說未來出路了,很多同學連大學里的基本游戲規則都不清楚。今天,我就把大學里那些聽起來高大上,實際卻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專有名詞,一次性給你講明白。聽完至少能讓你少走些彎路,清楚哪些事必須做、何時做以及怎么做。
首先,前15個名詞與學業相關。
1. 績點:這相當于大學里的高考分數。不同學校滿分設置不同,有4分、5分的,甚至還有3.5分和4.5分的。常見換算標準是,90分及以上為4分,85 - 89分是3.7分,80 - 84分是3.3分,75 - 79分是3.0分,70 - 74分是2.7分,65 - 69分是2.3分,60 - 64分是1.0分,59分以下掛科,績點為0。
2. 學分:它是衡量課程學習工作量的單位,學分越高,課程越重要。1學分通常對應16 - 18學時的課堂教學,它決定該門課程在總績點中的權重。
3. 學分績(GPA):部分高校稱其為GPA,它等于各課程原始成績乘以學分的總和,再除以總學分,和加權平均分類似。不過各學校標準略有差異,所有課程的績點乘以學分求和之后,再除以總學分,即為加權績點,也就是GPA。
4. 加權平均分:不同于績點,它是用每門課的分數乘以學分,求和后再除以總學分。評獎、綜測、保研等排名時,部分學校看績點,部分學校看加權平均分。
5. 掛科:平時成績乘以30%加上期末成績乘以70%,總和低于60分即為掛科,不過這個占比各校不同。一般院校越差,期末占比越低,甚至有的課程期末占比只有20% 。若期末考試直接不及格,有些學校也會視為掛科,還有的學校按重修來算。掛科成績績點為零分,會影響獎學金、綜測、保研資格,嚴重的甚至影響畢業。
6. 補考:掛科后會有二次考試機會。通過補考的課程,成績通常記為60分,不再記錄績點,但可獲得學分。保研和獎學金一般不承認補考成績。
7. 重修:即再次修讀該門課程。補考不及格,一般沒有第二次補考,直接重修。有些高校甚至沒有補考,一旦掛科就直接重修。有的學校允許用重修成績替代原成績,但要注意,這只在期末成績單上體現,方便學生就業,并不影響保研資格,保研只看第一次成績。
8. 績點排名:按照績點從高到低進行排序,是評定獎學金、保研資格最核心的依據之一。
9. 綜合測評:把績點和學生工作、科研競賽、志愿服務等按權重打分,組成綜合測評分數。它會影響獎學金、保研順位等,各學校的權重比例不同。
10. 公共課:像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思想政治理論等課程,是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的,也叫通識課。
11. 專業課:所在專業必修課程,占學分比例大,是拉高或拉低績點的關鍵,大一基本沒有專業課。
12. 選修課:可自由選擇修讀的課程,有的用來湊學分,有的能拉高績點。但有些學校選修課不計入綜測,還有的學校選修課掛科也拿不到學位證。
13. 限選課:必須從學校指定范圍中選修,既有范圍限定,又有限定學分,常用于通識模塊的限定部分。
14. 免修課:部分課程,若學生達到一定水平,比如英語六級通過、競賽獲獎等,可以申請免修。是否計入績點,由各校規定。
15. 緩考:因生病或特殊情況申請延期考試,成績延后記載,不記錄為掛科。
接下來16 - 30條與升學相關。
16. 保研(推免):即推薦免試研究生,無需參加統考,通過學校推薦直接讀研。通常需滿足無掛科,績點排名前15% - 20%,綜合測評靠前,英語四六級達標等條件。名額有限,競爭激烈,學校越好,推免名額越多。
17. 預推免:在推免系統開放前,通過夏令營或提前溝通,被高校預錄取,但不具約束力。正式推免時仍需在系統中確認,說白了就是各高校提前招生,雙方都可能爽約。
18. 九推:9月20日之后,國家推免系統正式開放,在系統中提交申請、志愿投遞并確認錄取,是保研的正式通道。
19. 夏令營:通常在大三暑假舉行,各校研究生院提前考察學生,形式為講座、面試和成果展示,表現優秀者可直接被預錄取,保研成功率較高。
20. 占坑:有學生被目標學校預錄取,但不明確表態,導致學校名額被凍結,對學生本人并無益處,甚至可能被取消錄取資格。
21. 末輪錄取:九推階段臨近截止時,若各高校名額未滿,會進行撿漏錄取,需要學生高效快速響應。
22. 直博:本科生或碩士生直接攻讀博士,無需考研,培養期5 - 6年,要求科研成果突出,需導師強烈推薦。如果本科期間有科研成果,強烈建議直博。
23. 學碩(學術型碩士):注重理論與科研,學制3年,通常獎學金豐厚,豐厚到讀研不僅不花學費還能掙錢,適合考博,但市場就業相對較難。
24. 專碩(專業型碩士):側重實踐與就業,學制2 - 2.5年,學費高,壓力大,但就業相對容易。
25. 非全日制研究生:適合在職人員,一般周末授課或網絡授課。市場就業認可度較低,但計劃經濟就業方向百分百認可,畢業證會注明“非全日制”。
26. 保研名額:由教育部下發,各高校按專業和年級分配,通常只覆蓋前10% - 20%的學生,頂尖高校甚至高達70%,即便教育部明文規定不允許超過50% 。
27. 候補名單:面試表現一般但有潛力的學生被列入候補,前面有人放棄則順位替補。
28. 推薦表成績單蓋章:申請保研時需提交的關鍵材料,由學院和教務處蓋章認證,有的學校會核查成績真實性。
29. 學術特長生破格:競賽獲獎、論文發表、科研成果突出的學生,績點稍低時可申請破格保研。各高校政策不一,注意高校政策文件不會把話說死,有較大操作空間,即便你是特長生,也不意味著百分百有保研資格,家境不好的同學慎重選擇這條路。
30. 四六級雅思托福成績:多數高校要求英語四級成績達到425分以上,部分名校要求六級或雅思6.5、托福90分以上。
再看31 - 42條與競賽科研實踐相關。
31. 大創項目(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分校級、省級、國家級,國家級加分最多,需導師帶隊結題。要是同學自己搞項目,導師只掛名,最多只能拿獎。
32. SRTP計劃:部分高校內部的科研計劃,與大創項目類似,可作為保研科研經歷。
33. 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分創意創業類,國家級含金量高,是保研留學加分項。
34. 互聯網 +:全國大學生創意創業大賽,有多個賽道,省級以上獎項含金量高,屬于保研留學加分項。
35. 藍橋杯:軟件類專業學生常參與的程序設計競賽,全國統一考試,企業認可度高,保研目標是計算機專業的話,認可度更高。
36. 數模競賽:包括美賽和國賽,以小組形式參與數學建模比賽,國家級一等獎及以上有加分資格,美賽含金量更高,但對英文和寫作要求更高,屬于保研留學加分項,不過對非理工科學生用處不大。
37. ACM和ICPC:全國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難度高,含金量極高,常見于計算機強項院校。
38. 科研掛名:只是掛個作者署名,實際未參與項目過程,掛名的項目不能作為有效的保研加分材料,別嘴上說掛名,別人也不知道你到底參沒參與。
39. 推薦信:由指導老師、學院教授等出具,證明申請人科研能力、性格表現和學術潛力,是夏令營和保研面試材料之一。
40. 專利論文專著:需為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在正式期刊,如中文核心、SCI、EI等才有效,屬于保研留學加分項。
41. 實驗室經歷:是否進實驗室以及有無項目產出,比如結題論文、申請立項等,是面試常見提問內容,光有成果沒經歷,面試可能過不了。
42. 科研助理和助教經歷:在校內協助導師管理項目或實驗,積累科研經驗,可計入科研成果或實踐經歷。
43 - 47條與學生工作有關。
43. 學生會班干部:可在綜合測評中加分,具體加分依據擔任時間長短、職務高低和工作表現,多數高校設置為5分以內的加分項。
44. 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每學年評選一次,多數高校按績點成績排列,綜測靠前的5% - 10%的同學有資格參與評選,獲得者可在綜測中獲3 - 5分不等的加分,部分可用于獎學金評比及保研加分。
45. 志愿服務:需在學校認定平臺,如志愿者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登記工時。一般累計滿20 - 30小時,可獲綜合加分或評優資格。超過100小時,常見于省級或校級表彰,也可用于保研加分,但加分量極低。
46. 獎學金評選:主要有國家獎學金8000元/年、國家勵志獎學金5000元/年、企業獎學金、校級獎學金等。評選方式以績點排名和綜合測評排名為基礎,附加學生表現、無違紀記錄以及參與活動等情況。
47. 處分等級:包括警告、嚴重警告、記過、留校察看、開除學籍。處分會影響綜測、獎學金、保研,部分記錄會記入學籍檔案,對考公、考編、出國都有不良影響。比如獨自作弊可能警告,協助他人作弊、組織多人作弊可能開除學籍。
48 - 52條與出國有關。
48. 雅思托福成績:多數英聯邦國家要求雅思6.5分以上,美國要求托福90分以上。部分高校出國交流項目,英語成績達到四級425分或雅思6.0分即可報名。
49. GRE/GMAT考試:GRE用于申請理工類碩士項目,GMAT用于商科方向,分數線因申請項目和學校而異,一般要求GRE 320分以上、GMAT 650分以上較為穩妥。
50. 交換學校:與國外高校合作設立的短期交流項目,分全額資助、半自費、自費三類。多數項目要求績點達到3.0以上,無掛科,具備英語溝通能力。
51. 聯合培養:中外高校共同培養一個完整學位階段,如2 + 2、3 + 1 + 1項目,需滿足績點、英語能力和學分要求,通常學費較高,說白了就是花錢買學歷學位。
52. 游學和短期項目:如寒暑假海外課堂、研究體驗、語言營地等,不計入正式學位,但可豐富簡歷,一般花銷較大。
53 - 61條與實習就業相關。
53. 三方協議:畢業生、學校、用人單位三方簽訂,綁定就業意向,是人社部統計就業率的依據。簽約后若違約,需承擔違約責任,部分高校限制重新簽約次數。
54. 就業協議書:學生與用人單位的兩方協議,適用于靈活就業、自主創業、短期實習等,不具備正式就業率統計資格。
55. 報到證:全稱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報到證,用于派遣戶口和檔案至工作地或人才市場,是入編、政審、入職正式單位的必備材料,現已取消。
56. 戶口遷移:若工作單位為央國企、公務員、事業編制等,可遷入正式集體戶。若簽約單位無接入權限,檔案與戶口將打回生源地或人才中心。不打算回生源地的,強烈建議遷戶。
57. 秋招:秋季招聘,通常從大三暑假提前批開始,一直延續到大四上學期末,是國企、央企、頭部民企的主力招聘季,應屆生入職機會最多。
58. 春招:春季招聘,從大四下學期開始,是對秋招的補充,崗位數量和質量有限,適合秋招未上岸的同學。
59. 實習轉正:通過大三暑期或日常實習進入目標企業,表現優秀者可直接獲得正式offer,常見于互聯網、外企、金融行業。
60. offer種類:分為口頭offer、郵件offer、正式書面offer,其中正式offer具有法律效力。建議簽約前確認薪酬、崗位、地點以及試用期條件。
61. 背景調查:部分大型企業在正式發offer前或入職前,會核查學歷、實習、獎懲記錄、社交平臺等信息,務必保持信息一致,誠信記錄。注意應屆生一般不會進行背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