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黃的畢業證
承載著青春的印記
上期 我們見證了
前輩科學家們從校園出發
以赤子之心點亮科學的起點
本期精彩繼續
PART.01
陀螺及慣性導航專家陸元九1949年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畢業證書(于1983年頒發)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陸元九院士以畢生心血投身科技報國事業,他深耕慣性器件及慣性導航領域,親自主持籌建科學院自動化所與中國科技大學自動化系,在國內率先開啟液浮慣性技術研究,其成果深度應用于運載火箭、衛星等空間飛行器中。“陸元九‘七一勛章’專題展”已在中國科學家博物館正式開展。誠邀您來館感受他的科學人生,我們在展館等您!
PART.2
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家王穎1956年在南京大學的畢業證書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王穎主要研究領域為海岸海洋地貌與沉積學,長期從事具有地域特點的淤泥潮灘海岸、鼓丘海岸以及河海體系與大陸架沉積等方面研究并作出貢獻,被稱為“中國第一個乘深潛器從事海底地質調查的女科學家”。
PART.3
動力機械工程專家倪維斗1957年在俄羅斯莫斯科國立鮑曼技術大學的畢業證書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倪維斗院士深耕動力機械工程領域,系統發展復雜熱力系統建模方法與控制策略,在大型火電機組在線檢測診斷、先進燃氣輪機推廣應用中作出關鍵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等榮譽,培養碩士博士80余人,著書8部、發表論文320余篇。
PART.4
計算機軟件專家楊芙清1959年在莫斯科大學的畢業證書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楊芙清主持研制了我國首臺百萬次集成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與全高級語言操作系統,牽頭青鳥工程打造關鍵技術體系,為中國軟件產業筑牢發展根基,1991 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PART.5
地震工程與波動理論專家廖振鵬1962年在清華大學的畢業證書
來源: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上世紀70年代,廖振鵬針對開放系統邊界處理難題研究波動理論,1984年與合作者提出 “人工透射理論和邊界條件”(國際稱 “廖氏吸收邊界條件”),成果應用于大壩、核電等工程,獲1992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專著《工程波動理論導論》成為相關專業研究生唯一教材。
科學探索永無止境
但那份從畢業證里透出的
求知初心與報國熱忱
始終未變
現在 輪到你們書寫新的故事了
看完科學家的畢業證
是否也勾起了你的校園記憶
快來評論區曬出你的畢業證
留下你的故事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