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基建營
基建營與潭城路口、金湘潭路口構成“金三角”,曾是河西最熱鬧的商業中心。如今雖不復往昔繁華,車流卻依舊如織,對河西居民來說,“基建營”這名字可以說家喻戶曉,這個帶著鮮明時代烙印的稱謂,是如何從特殊歷史中走來,又怎樣在歲月里沉淀為一代人的集體記憶?
基建營的得名,要追溯到20世紀60至70年代的中國。那時,“三線建設”的浪潮席卷全國,湘潭作為工業重鎮,城市建設需求激增,而“軍事化管理”也成為許多企事業單位的組織形式。1965年前后,湘潭市建筑工程公司(市建公司)因承擔大量基建任務,駐地位于今基建營區域。在“政治掛帥、軍事管理”的背景下,市級以下的生產單位常以“營”“連”“排”編制命名,市建公司因其職能特殊性,被正式稱為“基建營”,下屬施工隊則對應為“連”“排”。
據《湘潭市建設志》記載,當時的基建營實行半軍事化管理,工人們身著藍色工裝,清晨出操,按“營規”組織生產,宿舍區與施工場地相連,口號聲、夯機聲日復一日回蕩在這片土地上。聽老建筑工人劉耀國回憶:“那時候我們胸前戴毛主席像章,上班要列隊,工具領發都有‘連部’登記,喊‘基建營’比喊‘市建公司’順口,聽著就有股子干勁。”
70年代的基建營,最熱鬧的是每月發工資的日子。工人們排著隊在“營部”領現金,然后涌進附近的副食品商店,當時不遠的路口有個“南北特”,是市民購買副食品的集中地,稱半斤紅糖、買幾盒糕點,商店的木柜臺被磨得發亮,售貨員用算盤打得“噼啪”響。而到了春節前,基建營的空地上會搭起臨時戲臺,工人宣傳隊演樣板戲,周圍擠滿了搬著小板凳的居民,好不熱鬧。
1978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軍事化管理體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湘潭市建筑工程公司恢復了企業化運作,“基建營”作為行政編制的名稱正式取消。但地名的生命力往往超出制度的更迭,當工人們卸下“營員”的身份,附近的居民仍習慣性地稱這片區域為“基建營”。
▲1988年湘潭基建營(湘潭日報社)
80年代初,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基建營周邊開始出現零星的個體商鋪。老照片里,昔日的施工場地旁,搭起了賣包子油條的早點攤、修自行車的鐵皮棚。退休教師馮冬秀回憶:“那時我路過基建營,能看到建筑工人蹲在路邊吃午飯,搪瓷缸子里盛著糙米飯,旁邊就是剛擺出來的布匹攤子,土氣和熱鬧混在一起。”到了90年代,潭城大廈、金湘潭商業廣場相繼落成,“基建營”從一個模糊的地域概念,正式蛻變為集購物、餐飲、娛樂于一體的商圈,記憶中當時我們三五好友會在基建營一家名為“傣妹”的火鍋店聚會,“營隊”舊址上,建起了高樓大廈,朝氣蓬勃的年輕人步履匆匆地穿梭其間,但“基建營”的名字,如同老人口中的鄉音,從未改變。
當我們走過基建營的霓虹燈下,或許可以偶爾駐足,想想那些穿著藍色工裝的身影,想想夯機聲里升起的城市雛形,基建營從未老去,因為它本就是活著的歷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