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當我們在網絡上,看到減肥產品、保健產品,上面印著“香港大藥房,正品保障”、“香港大藥房發貨”,這些話的時候,相信很多人都會直接下單。
但是香港大藥房真的有這些東西嗎?這號要打一個大大的問號。
香港,一個可以被任意打印在包裝盒上的地名
不知道大家家里面是否有“潤骨膏”、“透骨貼”等亂七八糟的保健品,它們的包裝上,屈臣氏和萬寧的標志是標準配置,再配上一位白大褂“國醫傳人”的慈祥面孔,尤其是香港的標志極為醒目。
不知道為何,現在很多人都對香港的東西是深信不疑,但是當你仔細看,就能夠發現,這些東西的生產地址是河南南陽,物流信息從廣東東莞出發,而那家信誓旦旦的網店,注冊地遠在福建。
這不是什么巧合,而是成千上萬消費者,尤其是叔叔阿姨們正在親歷的消費迷局,一塊標價99元包郵的“香港正品”,背后不過是一場成本低廉的幻術表演。
《中國消費者報》的記者們曾掀開過這騙局的一角,那些在網上賣得火熱的保健膏藥、減肥神霜,無一不頂著“香港正品”、“百年傳承”的帽子,實際卻產自內地。
拆開快遞,連張正經說明書都沒有,只有幾句不知所云的廣告和一張廢紙般的標簽。
曾經有記者找到了所謂的香港生產地址,結果發現那地方根本不是藥廠,而是一家娛樂會所,什么百年秘方,什么傳世神藥,全是泡影。
“香港”這兩個字,早就不只是一個地名了,它成了一臺想象力的發動機,在許多人的心里,“香港制造”就是一塊金字招排,能把任何一件平平無奇的商品,瞬間點化成殿堂級的老字號。
商家們深諳此道,他們要的,就是這層光環,而這些打著“香港大藥房”旗號的產品,和香港的藥店沒有半點關系。
它們背后的操盤手,多是內地注冊的公司,有些甚至只是個空殼,原因很簡單,一個印著“香港”的包裝,遠比一個“南陽”或“東莞”的真實身份好賣得多。
這套玩法,在行內有個黑話,叫“套殼”,給土味的工廠,穿上一件洋氣的外衣,這招在美妝、網紅品牌里不算新鮮,但在保健品這個行當,才真是被玩到了極致。
更有意思的是,在內地,“香港大藥房”這種名字因為帶有誤導性,根本無法被注冊成商標,但這難不倒那些聰明的商家。
他們走“曲線救國”的路子,不注冊名字,就注冊一個圖形Logo,然后在包裝上把“香港”兩個字放大、描金,再配上“始于1841年”、“港府認證”這種聽著就讓人肅然起敬的文案。
一套組合拳下來,一個活脫脫的正牌老字號形象就誕生了,他們甚至還偽造認證。宣稱自己拿到了美國FDA認證,或是“香港醫學研究會”(HKMRA)的認可。
可一查便知,FDA根本沒這回事,那個聽起來高大上的HKMRA,不過是廠商老板自己新注冊的一家私人公司。
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偷天換日”,消費者以為自己買到的是信譽和保障,實際上,可能只是掉進了一個“商標隱形殺手”的圈套。
騙子賣的不是藥,是老年人深最后一點念想
說實話,這套把戲并不高明,漏洞百出,可為什么,這些“香港神藥”總能精準地收割中老年人的信任,甚至連一些年輕人也防不勝防?
因為這里有一個近乎完美的騙局生態鏈,信息不對稱,平臺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再加上直播間里聲淚俱下的情緒煽動,構成了一套最穩固的收割模式。
而當兒女們好心提醒“這東西不靠譜”時,父母們總有自己的理由:“廣告上都播了”、“香港的藥房都有賣的”,甚至反過來勸你:“你們年輕人不懂,這種老香港牌子,比你買的那些進口貨好用。”
他們信的,其實不是藥,而是商家講給他們的那個故事,從“宮廷秘方重現江湖”的透骨膏,到“李時珍再世專治風濕”的抑菌乳,文案一個比一個夸張。
這些品牌壓根沒想過讓你成為回頭客,它們要的,就是你第一次下單時的那份沖動,尤其是在老年保健品領域,這套路屢試不爽,因為老人們,最容易相信故事。
最讓人憤怒的是,這些看起來“港味十足”的膏藥,出廠成本可能不到五塊錢,轉手就能用99元、199元甚至399元的“祖傳秘方價”賣給老人。
商家賣的根本不是產品,而是老人對于緩解疼痛的最后一絲幻想,是一種“你值得被好好照顧”的情緒價值。
當消費者終于明白,那種“被理解”的感覺,不過是營銷話術的一部分時,錢早已進了騙子的口袋。
換湯不換藥,各個年齡段都會中招
“香港大藥房”的套路,并非只出現在藥品上面,這種“換殼賣焦慮”的模式,早已成了保健品行業的標準作業,而減肥產品,就是另一個重災區,也是針對年輕人的。
各種減肥貼、爆汗褲、燃脂丸,在電商平臺上,要么自稱“某某國際醫學研究所出品”,要么標榜“日版原裝進口”。
即便包裝上的英文單詞拼錯了,也絲毫不影響它們貼出“使用7天瘦5斤”的驚人對比圖,再配上一段“李姐用后輕松穿回高中校服”的用戶分享。
這和賣給老年人的“神藥”廣告,是不是異曲同工?目標人群換了,焦慮的內核也換了,年輕人或許不信長命百歲,但他們更怕“油膩發福”。
他們不怕關節疼,但他們怕胖、怕丑、怕被同齡人拋棄。焦慮換了一張臉,但那把收割的鐮刀,依舊鋒利。
更妙的是,這些產品從不直說自己能“治病”,而是用一些模棱兩可的詞,比如“緩解不適”、“改善狀態”、“提升活力”。
這讓消費者吃了虧,也無處說理,你買的好像不是一貼膏藥,而是一份“被救贖”的錯覺,說到底,這是一場精準的情感圍獵。
無論老少,只要你心里有那么一點不安和恐懼,商家就能趁虛而入,遞上一個看似完美的解決方案。
多一份審視,少一份沖動
我們好像進入了一個“品牌幻覺”的時代,品牌,本該是信任的捷徑,品質的圖章,可如今,它卻成了騙局最好的保護色。
當“百年配方”、“國醫傳人”都可以被隨意復制粘貼成一句廣告文案時,我們還能相信什么?或許,能信的是更透明的監管,更有力的懲罰,但歸根結底,還是要信自己的判斷力。
多一份審視,少一份沖動,別讓那些精心編織的故事,掏空了你的錢包。
參考資料
市場監管總局2018-09-27《關于防范保健食品功能聲稱虛假宣傳的消費提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