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河源市通過省生態環境廳備案的
林業碳匯碳普惠核證減排量項目17個
減排量達98363噸二氧化碳當量
位居粵北五市第一
連平九連山山脈。
近年來,作為廣東省林業資源大市,我市以位列全省前三的森林蓄積量、覆蓋率和生態公益林規模為基底,以碳普惠機制為依托,積極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通過制度創新、技術賦能與市場驅動,推動構建“生態保護—碳匯開發—收益反哺”的閉環路徑,助力“綠水青山”持續釋放“金山銀山”效益,全力打造“綠富雙贏”河源樣板。
市委、市政府將林業碳匯納入重點工作,成立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的碳普惠制建設領導小組,印發《河源市碳普惠制建設工作方案》,創新“生態+”“林業+”“碳匯+”模式,建立市、縣、鎮、村四級聯動機制,配套出臺《河源市碳普惠申報工作指引》,為碳普惠項目開發申報提供職責清晰、標準明確、操作有序的指引,確保項目開發規范高效。
我市還開展林業碳匯開發潛力分析研究,全面摸排林業碳匯資源家底,估算可開發的林業碳匯碳普惠減排量,形成碳匯“一本賬”。組織多場碳普惠專題培訓,提升基層干部、企業、群眾碳匯開發認知與實操能力;組建技術專班下沉鎮村,深入指導項目開發、材料申報,并協助省級核查機構完成現場核查工作。
我市積極指導縣(區)開發申報林業碳匯碳普惠項目,2023年以來,成功通過省級備案23個林業碳普惠項目,核證減排量10.72萬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9.97萬噸二氧化碳當量通過碳交易實現經濟價值378.82萬元。通過碳普惠將森林固碳能力轉化為碳資產,探索收益反哺機制,既保護生態環境,又為林農、林地承包方創造經濟收益,進一步提高村民愛綠護綠的積極性,助力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動“百千萬工程”三年初見成效,為環萬綠湖世界級“湖泊+”綠色發展區建設注入新動力。
我市深化“林業碳匯+生態修復”融合,拓展多元化應用場景,開展河源市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區生態價值實現探索,編制《河源市歷史遺留礦山修復區生態價值實現探索工作方案》,擬以林業碳匯核算為突破口,統籌推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及新設立礦山生態修復工作,探索構建市級“修復—核算—交易—應用”閉環體系。
來源:河源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