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村,一半以上的田塊是老表自己種植。”泰和縣上圯鄉沔口村松陂組村民高公精告訴筆者,作為村小組組長,他更關注高標準農田建設等事關農民切身利益的事項,能否真正與農民的需求相適應。
類似松陂組這樣的情況在我省并不鮮見。江西歷來是魚米之鄉,時至今日,盡管不少農民選擇外出務工,但在我省一些位置相對偏遠、土地條件尚可的農村,仍有很多農民留在家里種植承包地。
針對這一實際,省農業農村廳著手推進“鄉村主建、農民主體”建設模式,鼓勵采取“以工代賑”“村民自建”的方式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省多地選取一批村級黨組織帶動能力強、農民意愿和積極性高、建設風險可控的村,對預算在200萬元以下的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開展試點。區別于現有模式,“村民自建”在建設環節不進行招標,而是由項目所在村或小組的村民自行聘請人員施工或直接由村民自己來施工。
“村民自建”的效果在松陂組體現得很直觀。“我們這里的地勢南高北低,水的自然流向應該是由南向北,但最初設計時卻給我們設計了3條東西走向的灌渠,非常不合理。”高公精說,去年底項目開工前,他們就參與進來,并發現了設計有問題。
類似這樣的設計問題并不是個例,過去高標準農田建設過程中村民的參與程度不夠,很多問題等到建設完畢準備耕種了才發現,為時已晚。“村民自建”則確保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在村民的介入下,設計單位不僅將灌渠走向調整為更合理的南北向,還根據灌溉需求增加了一條灌渠。
在松陂組項目現場,筆者看到,不同于一些地方的高標準農田看上去一大片連著一大片,這里的高標準農田每一塊面積都只有一畝多,田塊和田塊之間還保留了小田埂,不太像經過改造的樣子。
原來,這正對應了當地農田由村民自己耕種的實際情況。“我們這里每家每戶也就一畝多點田,在建設過程中,首先對土地進行整體平整,提高后期耕種效率,再根據每家承包地的面積和原先田塊的大致位置,重新用田埂隔出各家的承包地。”上圯鄉農業干事劉為林介紹。
許多地方做高標準農田都是盡可能大,松陂組偏偏往小塊做,會不會不便于耕種?“我們一方面鼓勵村民多提意見建議,另一方面積極扶持集中育秧和農機服務,讓小農戶也能種得安心、種得高效。”上圯鄉黨委書記羅同沛說。
松陂組專門為這次高標準農田建設成立理事會,高公精擔任組長。施工過程中,理事會成員每天都會在微信群內給村民分享施工進度等信息,遇到重要的事項,還會召開村小組會議。在理事會和村民的商議下,此次“村民自建”的138畝高標準農田,在原有設計基礎上還增加了一條1公里長的機耕道,方便農機下到每家每戶田里。
泰和縣仁群種植專業合作社是該縣最早開展農事社會化服務的合作社之一,理事長肖仁和介紹,由合作社統一提供種苗、農機作業等服務的模式,能夠有效幫助小農戶節省約20%的成本。“以前土地不平整、田埂密布、田塊分散,即便一家的一畝多地也很難開展機械化作業,現在建設了高標準農田,我們這里的機插需求上漲了50%,恰恰說明‘村民自建’的方式也能夠確保種地效率提升。”肖仁和說。
看到高標準農田建設的好處,松陂組的村民都行動起來。剛得知要自建高標準農田時,有的村民想起來之前搞新農村建設時還剩下一些磚頭,就馬上搬到施工現場。最積極的要數曾五華,今年60歲的她帶著村民去20多公里外現場選磚。“磚頭的質量好不好,我們可關心了,當場拿起一塊磚舉過頭頂砸下去,磚依然沒有裂。”在曾五華等人的“較真”下,施工用的大大小小材料,村民能自己買的就自己買,生怕花了冤枉錢或買到劣質產品。
高公精則全家上陣,不僅自己每天跑工地當監工,還把挖機師傅往家里領請人家吃午飯。“畢竟‘吃人嘴軟’嘛,吃了我的飯不就要給大家多干點活?”高公精調侃,可是為了全組村民的利益,他覺得能多付出一點是值得的。(邱振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