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從中國石油遼河油田興隆臺采油廠地質研究所了解到,該廠在精細注水工作上下足功夫,通過轉注、壓裂、酸化、壓驅等措施,累增注84948立方米;新增吸水層數(shù)208層,縱向吸水比例提升35.3%;恢復水驅動用儲量972.8萬噸,促使儲層潛力得到有效釋放。
在絕境中找“生路”
馬19d區(qū)塊39個注采井組中,62%存在井網連通率不足的問題,154口油井有43口因出砂嚴重半停產,注入水水質達標率僅68%。
在老專家的眼中:“這就像給病人輸液,血管堵了,藥水注不進去,也排不出來。”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地質技術人員連夜去研究院抱回130多份巖心樣本薄片分析資料,細心整理剩余油的“蛛絲馬跡”,井網層段層層對比,最終敲定“井網重構+水質升級”雙方案。
為驗證一個井組的連通性假設,他們挑燈夜戰(zhàn),對著曲線畫了4版柵狀井網模型,直至凌晨2點,在電腦屏幕上畫出了那條關鍵的“剩余油富集帶”。
半個月后,當大慶專家看到他們提交的《水驅綜合調整方案》時評價:“這個‘甜點區(qū)’定位,比我們預想的精度高12%!”
在未知里闖“新路”
剛拿下試驗方案,油田公司專家組又出了一道新“考題”:“一周內必須拿出《納米表面活性劑驅油試驗方案》,要和水驅形成協(xié)同效應!”
當時團隊里就沒人接觸過化學驅,都是邊學邊干,更別說水驅和化學驅同步“雙線”作戰(zhàn)。
周末兩天緊張的方案編制,精細的參數(shù)演算,兩套方案形成“組合拳”:化學驅試驗預計提高采收率6%,水驅調整讓馬19d區(qū)塊日注水量從850方提升至1120方,對應油井含水率下降2.1個百分點。
專家組調侃:“東北‘夜貓子’,比納米分子還能‘鉆’!”
這句話成為該廠地質技術人員的“勵志標語”。
于細微處見“真章”
今年,該室在做好興隆臺油田開發(fā)管理工作的同時,又挑起了注水項目組的重擔。
從篩選水井措施,到跟蹤轉注井實施進度,制定每口井測調驗封吸水剖面不合格治理方案,他們持續(xù)優(yōu)化各類治理對策,確保注水開發(fā)穩(wěn)中向好。
在研究中,他們發(fā)現(xiàn)熱12-5井組主力層吸水差。他們下足“細”功夫:把井組12口井的生產曲線按小時拆分,在坐標紙上畫出300多個數(shù)據點。
“看,下午3點到5點,吸水指數(shù)波動最大!”由此推斷出層間干擾問題。于是,他們決定采用“新增分注”技術。
對應4口油井中,熱12-5-7井日產量從13.5噸躍升至16.5噸,截至6月10日累增油128.2噸——這個數(shù)字,相當于他們在地下多挖出了20節(jié)油罐車的原油。
(任之荃 曹艷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