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近日,廣東東莞一名38歲男子突發主動脈夾層Ⅲ型,生命垂危卻因經濟壓力拒絕手術;醫生郭素峽自掏腰包3萬元緊急施救,最終手術成功,挽救了一條年輕生命。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醫者仁心,更引發了社會對醫療救助體系的深思。
主動脈夾層是一種罕見但極其兇險的心血管疾病,常見于高血壓患者或存在遺傳因素的人群。當主動脈壁發生撕裂時,血液會涌入血管夾層,形成“假腔”,一旦破裂,患者將在幾分鐘內因失血性休克死亡。根據醫學統計,主動脈夾層Ⅲ型(即降主動脈夾層)的破裂風險極高,死亡率高達60%~70%,及時手術是唯一的救命手段。
章明(化名)是一名38歲的普通勞動者,長期在東莞務工,生活壓力大,經濟條件有限。這次突發疾病,不僅威脅他的生命,更暴露了基層民眾面對高額醫療費用的無奈。
面對高昂的開支,章明堅決拒絕住院,也不同意手術,執意返回陜西老家,甚至表示“死也要死在家里”。吳醫生回憶道:“他眼神里滿是絕望,我們推測是經濟原因。”時間緊迫,夾層破裂的倒計時已然啟動。
盧烔斌醫生是東莞市人民醫院長期派駐謝崗醫院的駐點專家。他一邊向東莞市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郭素峽匯報,一邊報警求助。危急關頭,郭醫生當機立斷,自掏腰包墊付3萬元手術費,并動員科室同事籌款。他堅定地說:“給病人治,我們幫他籌。這些年輕的家里頂梁柱,一定想盡辦法去救。”手術室中,團隊奮戰數小時,成功修復夾層。術后,章明脫離危險,家屬感激涕零:“是郭醫生給了他第二次生命。”
然而,這一事件也暴露了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在面對重大疾病時的短板。盡管醫保制度已覆蓋大部分人群,但對于像主動脈夾層這類高額費用的疾病,患者仍需承擔相當比例的自費部分。更嚴峻的是,醫療費用成為重大負擔——手術平均花費8萬-15萬元,遠超普通家庭年收入。2023年《中國衛生統計年鑒》指出,自費醫療支出占居民總醫療費用的28%,低收入群體常因經濟原因延誤治療。章明的案例并非孤例:東莞衛生部門報告顯示,去年類似“拒醫”事件中,70%與經濟困難相關。郭素峽的3萬元墊付,雖是小額,卻撬動了生命的希望。醫院數據顯示,在及時干預下,主動脈夾層手術成功率可提升至85%以上。
郭素峽的3萬元,承載的不僅是金錢,更是對“人命關天”的堅守——在死亡率超60%的險境中,他用行動詮釋了醫者大愛。這一事件不僅拯救了一個家庭,更敲響了醫療公平的警鐘。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完善醫療救助機制,確保每一位患者,無論貧富,都能在疾病面前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或許,是時候重新審視醫保政策的覆蓋范圍,加大對重大疾病的保障力度;或許,社會公益力量需要更緊密地與醫療體系結合,填補那些因經濟原因造成的生命“缺口”。郭醫生的善舉應被放大,它提醒社會:在生死面前,經濟不應成為障礙。
在當下社會,我們時常會看到一些令人痛心的現象。從“不交錢就拆線”的冷酷,到“如何從患者身上掏出更多錢”的培訓口號,醫療系統的異化令人心驚。一些患者因無力承擔高額醫療費用,被醫院拒之門外,生命在冷漠中消逝;一些醫院在利益的驅使下,將患者視為“唐僧肉”,過度醫療、亂收費等問題屢見不鮮。當治病救人變成了一門生意,當白衣天使變成了精明的商人,我們不禁要問:是誰偷走了醫者的仁心?又是誰將生命推上了討價還價的天平?這些現象不僅嚴重損害了患者的權益,也讓醫患關系變得緊張對立。而郭素峽醫生的行為,無疑是對這些不良現象的有力回擊,是對“見死不救”病的一聲吶喊。這聲吶喊,喊出了生命至上的理念,喊出了醫者仁心的擔當,更喊出了對完善醫療救助體系的急切呼喚。
“救死扶傷,治病救人”是醫生的座右銘。我們期待,“先救命,沒錢我出!”這聲吶喊能夠喚醒更多人的良知,引發社會各界對醫療問題的深刻反思,從而推動醫療體制的改革與完善,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病魔面前得到尊重和救治,讓“先救命”不再是孤勇者的吶喊,而是整個醫療系統的莊嚴承諾。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