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國最受歡迎的小眾旅游目的地、廣西唯一的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河池不僅擁有多姿的自然山水風光,更擁有多彩的非遺底蘊。目前,河池擁有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13項,“國字號”非遺數量排在廣西第一。
從銅鼓文化到民俗節慶,從民間文藝到民族服飾,每一項非遺都是河池人民的智慧結晶,成為這片土地歷史的鮮活見證。通過多種方式推動非遺的傳承與發展,河池非遺瑰寶在保護中利用,在傳承中創新,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1. 劉三姐歌謠
2006年5月,劉三姐歌謠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如今廣西成歌海,都是三姐親口傳。”劉三姐被廣西民間視為“歌仙”,河池宜州是劉三姐歌謠最有代表性的地區,被認同為劉三姐的故鄉。劉三姐歌謠具有以歌代言的詩性特點和鮮明的民族性,傳承比較完整,歌謠種類豐富多樣,傳播廣泛,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展現了中華民族民間傳統藝術活態文化的魅力。
2. 壯族螞節
2006年5月,壯族螞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螞節,又叫蛙婆節或青蛙節,主要流行于河池市東蘭縣、南丹縣、天峨縣等紅水河流域沿岸一帶的壯族村寨。人們通過祭拜螞,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人畜興旺。螞節一般從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結束,各地歷時不一。節日期間,人們穿上節日盛裝,以祭螞為主要活動,敲鑼打鼓,召集四方歌友,歡聚一堂,歌聲遍野。
3. 毛南族肥套
2006年5月,毛南族肥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肥套”是毛南族還愿等活動的總稱,盛行于明清之際,初為毛南族借助儺祭祀天地自然萬物的儀式,在傳承過程中融合毛南族口頭文學、山歌、戲劇、舞蹈、音樂、打擊樂等藝術元素,是一種內容豐富的民俗活動。毛南族肥套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其主要表現形式有儺歌、儺舞、儺戲、儺樂、儺故事(口頭傳說)、儺面具雕刻幾大類。
4. 仫佬族依飯節
2006年5月,仫佬族依飯節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仫佬族依飯節,又稱“喜樂愿”“依飯公爺”,意為“向祖先還愿”。仫佬族每10年中分別3次于農歷立冬時節選擇吉日,以仫佬族人居住區域所謂的“冬”為單位,在各自的宗族祠堂里舉行隆重而神圣的依飯節,進行虔誠的祭祀活動。整個活動歷時一晝夜,由安壇、請圣、點牲、勸圣、唱牛哥、合兵和送圣七個程序組成。節日期間,全村上下一片歡騰,男女老少同慶豐收,共享歡樂,相互祝福來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5. 瑤族服飾
2006年5月,瑤族服飾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丹白褲瑤服飾在廣西瑤族服飾中特色非常突出,分男裝和女裝。白褲瑤男性便衣為藍黑色立領對襟衣,胸前兩側各繡一個雞仔花圖案;褲子則用白布做成,長度剛過膝蓋,褲腳用黑布鑲邊。白褲瑤女性夏裝的上衣為前后兩塊方布縫合而成,前為純色黑布,后則用染、繡手法做成各種圖案;冬裝上衣一般為右衽,袖服無扣。下身不分冬夏均著藍色及膝的百褶裙,裙面用樹汁畫染成三組環形圖案,裙邊用紅色無紡蠶絲片鑲邊。服飾的上衣和裙子都采用獨特的樹汁染技術。
6. 壯族銅鼓習俗
2006年5月,壯族銅鼓習俗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銅鼓習俗是壯族民眾敲擊使用銅鼓、收藏銅鼓、鑄造銅鼓等一系列與銅鼓崇拜信仰有關的民俗行為。
銅鼓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打擊式樂器中的一種,其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創始期約在春秋時代,最初的形態來源于炊具銅釜。當代壯族銅鼓習俗的分布以紅水河流域為核心,集中分布在河池市東蘭縣、天峨縣、南丹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鳳山縣、大化瑤族自治縣和百色市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西林縣等壯族聚居地區。
7. 密洛陀
2011年5月,密洛陀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密洛陀是流傳于都安、巴馬等地瑤族聚居區的布努瑤創世古歌,講述了密洛陀的誕生、天地日月的形成、人類萬物的起源、治理大地山河、征服自然災害、和妖魔怪獸的斗爭、族性分開繼宗接代、密洛陀續壽及病故、族內外的矛盾和沖突、本族遷徙的原因和經過等重大事件,熱烈地歌頌了布努瑤始祖母密洛陀的偉大業績。
8. 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
2011年5月,竹編(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花竹帽,毛南語叫作“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象征著吉祥和幸福,是毛南族男女青年的定情信物,亦是當地女子出嫁時必不可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為平面和圓錐體的立體組合,編成的篾紋以五角星為中心,周邊又按六角形環疊交叉輻射編結,整合定型后還要以上好桐油煉膏涂刷。其帽形大方,花紋美觀,結實耐用。
9. 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
2014年11月,南丹“勤澤格拉”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勤澤格拉”是白褲瑤語的音譯,意為“打老猴”,因以銅鼓伴奏又通稱“銅鼓舞”。南丹“勤澤格拉”是瑤族人民喜愛的傳統舞蹈,源自白褲瑤葬禮習俗,是瑤族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發展過程中積淀的文化結晶,其內容蘊藏著白褲瑤的歷史、文化、民俗、宗教信仰等諸多內涵。
10. 仫佬族古歌
2021年5月,仫佬族古歌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仫佬族古歌形成于元末明初,是仫佬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流傳唱誦的民歌總稱,是仫佬族民間文學的杰出代表。仫佬族古歌主要分布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人們在節假日、圩日聚集歌坡對歌,也在傳統的歌壇上傳唱。絕大部分古歌具有歷史性、民俗性、藝術性等多方面價值。
11. 壯族打扁擔
2021年5月,壯族打扁擔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壯族打扁擔,壯語“打魯列”,其源于農作勞動,在當地廣泛流傳,大家在勞動之余、節慶中相互傳授舞蹈技藝,壯族男女老少在屋檐下、廣場上、曬谷坪上歡快地跳起扁擔舞,深受壯族人民喜愛。
12. 瑤族祝著節
2021年5月,瑤族祝著節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祝著節又稱“達努節”“祖娘節”“二九節”“瑤年”,是分布在廣西都安、巴馬、大化、馬山、平果、隆安等地布努瑤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自宋代開始沿襲至今。祝著節以農歷五月二十九日為過節正日。一般一年一次,也有三五年過一次的,通常歡慶三天。節日的主題活動是打銅鼓,還有唱始祖歌、對歌、點沖天炮、打陀螺、斗畫眉、賽馬、射箭等民間傳統文娛體育活動。
13. 敬老習俗(壯族補糧敬老習俗)
2021年5月,壯族補糧敬老習俗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糧”在壯族信仰觀念中是一個人與生俱來、供養其靈魂、保持其生命的“魂糧”。年紀大了,魂糧少了,就要“添糧”以“補壽”。補糧敬老習俗源于壯族尊老敬老傳統,和壯族“命由魂生,魂由糧養”的觀念有關,是壯族孝老、尊老、敬老文化的集中體現。
(圖片資料由河池市文化廣電體育和旅游局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