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山歙縣的古村落間,每逢重要民俗時節,魚燈便會成為點亮夜空的獨特風景。這些造型靈動、色彩斑斕的魚燈,承載著徽州人數百年的文化記憶,在新時代不斷煥發生機。
從祈愿到文化印記
歙縣魚燈起源于明清時期,與當地“靠水而居、以漁為補”的生活方式緊密相連。魚諧音“余”,承載著祈福納祥、期盼富足的美好愿景,更因“魚躍龍門”的意象,成為學子與商人求進取、盼順遂的精神寄托。最初,魚燈僅在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伴隨宗族祭祀、巡游活動出現,經數百年傳承,融入徽州人的生活日常,成為地域文化標志性符號,見證著古徽州的興衰變遷。
竹紙繪就靈動魚影
制作魚燈,是一場與傳統工藝的深度對話。篾匠選取堅韌毛竹,經剖絲、烘烤、彎曲,編織出魚形骨架,大至數米長龍魚,小至手掌錦鯉,全憑竹篾的巧妙彎折定型。糊紙環節,工匠選用輕薄綿紙,以糯米漿精心粘貼,確保透光均勻。彩繪時,以藍、紅為主色調,點綴黃、綠,繪制祥云、火焰等圖案,讓魚燈點亮后,光影流轉間盡顯靈動。如瞻淇村魚燈,紅、青兩色為主,巡游時魚身翻飛,恰似“魚躍龍門”;汪滿田巨型魚燈,4 - 5米的燈組,百支燭光搖曳,在夜色中尤為震撼。
魚燈展廳
新老共續千年燈火
在歙縣,魚燈制作技藝靠家族、師徒代代相傳。如今,像汪氏、胡氏等傳承家族,仍堅守手工制作。與此同時,為讓魚燈“活”下去,當地積極探索創新。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開設魚燈制作課程,教孩子們扎竹篾、繪魚身,在稚嫩手中播下傳承種子;短視頻、直播記錄魚燈制作與巡游,汪滿田魚燈夜游直播,單場觀看超200萬人次,讓古老非遺破圈傳播。
文旅融合亮新姿
魚燈,正成為歙縣文旅融合的重要IP。古村落推出“魚燈夜游”體驗,游客手持DIY小魚燈,穿梭在青石板巷,看巨型魚燈巡游,沉浸式感受徽州古韻。文創市場里,魚燈元素衍生出冰箱貼、擺件等產品,2024年相關文創產品銷售額超百萬。此外,魚燈與研學結合,打造“非遺工坊”,讓游客深度參與制作,在體驗中讀懂徽州文化密碼。
歙縣魚燈文創
從竹篾初編的雛形,到夜游古村的盛景,歙縣魚燈跨越時空,連接傳統與現代。它是徽州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非遺傳承創新的生動實踐,在新時代的夜色里,繼續閃耀出獨特的文化光芒,讓千年徽州故事,借魚燈之光,講給更多人聽。
(周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