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下午,陣陣悠揚清亮的歌聲在上海圖書館東館閱劇場響起,來自云南富寧坡芽歌書合唱團的演出者們身穿壯族特色服飾,齊聲唱著家鄉的“坡芽情歌”,以原生態音樂與民俗表演展現壯族文化魅力,搭建民族文化交流橋梁。
“非遺音符”跨越山海
坡芽情歌,這一源自云南富寧的古老情歌,以其獨特的符號系統和動人的旋律,被譽為“壯族愛情密碼”。2006年,坡芽歌書在富寧縣剝隘鎮坡芽村被重新發現,81個圖畫符號,每一個都代表著一首情歌,完整呈現了一對青年男女從初識、相知到相守的愛情故事。這些情歌采用壯族北部方言演唱,句式多為五言,押韻靈活,男女對唱時,高亢與柔美交織。2011年5月,“坡芽歌書”被列入國家級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2年12月,傳承人農鳳妹被列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演出現場不僅有山歌、舞蹈、壯劇片段,還設置了觀眾互動環節。農鳳妹將“坡芽歌書”帶到了上海,觀眾可在81個圖案中選取一個,聽農鳳妹唱圖案背后的故事。
演出現場。阮佳雯 攝
觀眾根據“坡芽歌書”的圖案向農鳳妹點歌。阮佳雯 攝
演出結束后,許多觀眾在臺下與臺上的合唱團成員合影留念。互動環節的“幸運觀眾”查女士告訴記者,“我覺得這場演出很有意思,雖然聽不懂歌詞,但是從曲調、舞蹈和服裝上,都能感受到少數民族的特色。”
農鳳妹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我覺得坡芽情歌是我的責任。唱歌一直是我們壯族人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開心也唱歌,難過也唱歌。現在,坡芽情歌承載的不只是情感,還有文化。”
深化滬滇文化交流
富寧坡芽歌書合唱團組建于2012年,13年來,合唱團在國內外多次唱響“坡芽情歌”,引領壯族文化走向國際。“這次在上海的演出,是特別的。”坡芽歌書合唱團團長黃祥說,“我們是來感謝上海對富寧的對口幫扶的。”
上海對口幫扶云南由來已久。自1996年中央確定上海對口幫扶云南以來,29年的歲月里,滬滇協作實現從“單向幫扶”到“互利共贏”的歷史性轉變。
此次與文山州的合作過程中,上海圖書館為云南文山州的基層圖書館、教育機構和公共文化空間捐助了一批紙質圖書、數字資源。這些圖書涵蓋文化、教育、科技等多個領域,為當地公共文化事業提供有力支持。
除了坡芽歌書合唱團的專場演出,“坡芽情歌起 申城雅意濃——云南富寧坡芽情歌文化展”正在上海圖書館東館展出。展覽通過書法、美術、攝影、剪紙等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呈現坡芽歌書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風采。同時,非遺文創展區陳列的36類800多件文創產品,以及壯鄉特色農產品銷售區展示的200多件特色農產品,為上海市民、讀者和游客提供了近距離感受壯族文化的機會。展覽將持續到7月底。
展覽現場。阮佳雯 攝
原標題:《“壯族愛情密碼”在上圖東館悠揚唱響,非遺“坡芽情歌”搭建滬滇文化交流橋梁》
欄目主編:施晨露 題圖來源:主辦方供圖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阮佳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