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以色列軍方近日宣布,將向5.4萬名極端正統派猶太經學院學生發出征召令。這一決定不僅是軍方應對兵源壓力的直接反應,更是以色列長期宗教與世俗權力角力的爆發點。極端正統派的特權制度被推翻,標志著這個中東國家政治生態正在經歷一場深層次的結構性震蕩。在戰爭的陰影與國家安全壓力面前,曾經被容忍的信仰壁壘如今被鐵血現實擊碎。但問題在于:這一次,是以色列軍隊改變極端正統派,還是極端正統派改變以色列軍隊?
這場風暴的起點,是以色列最高法院的裁定——所有達到服役年齡的極端正統派猶太男子必須依法服役。這等于一紙判決粉碎了自1948年以來延續的豁免制度。建國初期,這種豁免是建立在對極少數虔誠信徒的妥協之上。然而,數十年后,極端正統派在全國人口中的比例持續擴大,且他們的生育率遠高于平均水平。以色列社會不得不直面一個現實:國家安全的集體負擔被越來越小的群體承擔,而另一個群體則在制度保護下持續享受例外。這種不公平本就讓世俗民眾愈發不滿,戰爭打響后,軍方更無法接受數萬青壯年因“讀經”而逃避戰場。
軍方的表態是冰冷而直接的:以色列當前面臨的是“多線作戰”,無論在加沙、黎巴嫩、敘利亞邊境還是約旦河西岸,兵力都是緊缺資源。更何況,戰時死亡率與精神消耗遠超和平時期,普通士兵的服役負擔進一步加重,不滿情緒正在蔓延。軍方試圖用“平等義務”的口號為強制征召辯護,但在極端正統派眼中,這并非簡單的責任議題,而是信仰危機。
必須正視的一個殘酷現實是,極端正統派的宗教生活幾乎與世俗世界隔絕。他們的生活中心圍繞托拉學習展開,嚴守性別隔離、齋戒律法、不使用智能手機等現代工具。在他們看來,軍隊不僅意味著暴力與危險,更意味著世俗文化的侵蝕、女性同袍的存在,以及“違背律法”的日常接觸。因此,哪怕以軍承諾創造“尊重其生活方式”的服役條件,也難以緩解核心矛盾:信仰不可被妥協,軍隊不可能全然為其量身打造。
而這項政策的推出也暴露了以色列政壇的深刻分裂。內塔尼亞胡之所以能維持聯合政府,很大程度上依賴極端正統派政黨的支持。他們要求保留經學院學生的豁免權作為政治籌碼。而如今最高法院的裁決實際上架空了這些政黨曾經的要價空間,令其在聯盟中陷入尷尬境地。一方面,他們不敢徹底退出聯合政府,造成政府垮臺而讓反對派趁虛而入;另一方面,他們又必須向極端正統派選民交代為何特權被剝奪。于是政治博弈變得更加激烈,內塔尼亞胡也面臨前所未有的“信仰盟友逼宮”。
以色列軍方此舉并非空穴來風。就在過去數月,針對哈馬斯的戰事愈發膠著,北方邊境也頻頻遭到黎巴嫩真主黨襲擾。美歐盟友對以色列的人道狀況和戰爭行為日益強硬,軍事壓力山大。在這樣的局勢下,以軍亟需將非戰斗人口轉化為兵力。哪怕不能將這5.4萬名極端正統派全部拉入主戰部隊,哪怕他們最終被編入后勤、醫療、技術單位,也依然是解燃眉之急的關鍵。
但如果以軍低估了極端正統派的抵抗意志,這場“國家征兵運動”恐將引發更大的社會裂痕。早在多年前,耶路撒冷就曾因“反兵役示威”陷入癱瘓,道路被封鎖、警察與示威者爆發沖突、年輕人集體拒服兵役入獄。這些現象在新一輪征召啟動后,很可能卷土重來。而且隨著極端正統派人數不斷攀升,他們的社會影響力與動員能力也隨之上升,軍隊與宗教之間的張力不再是邊緣問題,而是國家穩定的核心隱患。
另一個潛在風險則來自軍隊內部。一旦大量極端正統派士兵進入軍隊,現有部隊文化是否能承受信仰規訓與軍事紀律之間的矛盾?軍營里的男女共訓制度是否會因此調整?是否需要設置完全隔離的訓練單位?這些操作不僅增加成本,更可能破壞部隊的凝聚力與實戰效率。一支軍隊若因內部矛盾而陷入功能遲滯,其戰斗力就注定成為政治妥協的犧牲品。
長遠來看,這場由征兵令引發的沖突不是一場短期政治風波,而是關于國家認同、法治邊界、社會結構的大考驗。極端正統派不再是邊緣的宗教團體,而是未來幾十年將持續影響以色列政局與社會的核心力量。他們愿不愿意、能不能真正被國家體制整合,將決定這個國家走向更緊密的統一,還是陷入結構性割裂。
可以說,以色列如今正站在十字路口:是繼續維系建國初期對信仰團體的妥協傳統,還是徹底打破特權,以全民義務塑造“統一國家”?前者可能維穩但不可持續,后者或能重塑社會契約,卻勢必付出代價。一紙征兵令,撕開了猶太國家多年來壓抑的裂縫,而軍靴聲尚未落地,信仰的怒火已經在街頭燃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