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二百佳,我們世代的華語專輯初見鋒芒
文/音樂記者麻樂
數字時代,文化的積淀與傳承喜憂參半,空前豐富的文化藝術滋養著現代人,但商業至上的邏輯也牽扯著人們支離破碎的注意力奔入奶頭樂的深淵。音樂又如何在歷史的長河里沉淀?浪潮評委會發起的2001-2020年20年200佳華語專輯評選,便逆勢破浪,重新擦亮蒙塵的經典,將流行音樂刻在中華文化的豐碑之上。
于八零九零交界生的我而言,21世紀的頭二十年,既是華人流行音樂發展的又一巔峰,也是流行文化影響個人成長的重要時段。接到#浪潮20年200佳專輯#評選的邀請,能和其他六位音樂評論人一起初篩候選大名單,我榮幸之于也誠惶誠恐,數量龐大,時間短暫,個人能力及口味有限,何德何能得此話語權;但這重覽千百張專輯的任務,是一次逆時的記憶之旅,也是系統整理華語音樂的寶貴契機,為這個堪稱創造華語音樂史的項目添磚加瓦,我當然是欣然接受。
問題也正在這,主辦方先從15萬張專輯中初步篩選出一個2500多張的龐然清單,并要求我提供補充名單,我卻無從入手再尋找出更多作品,還要在短時間內消化整理出自己認可的專輯。個人口味是音樂鑒賞的起始,我不避諱個人口味的先入為主,因為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為什么音樂會打動人心,因為一個音符、一個節拍或是一段演繹與我們的感性和理性相契合,我們的人性得到烘托或升華,那種感覺妙不可言。我們挑音樂,也是為了讓更多人聽到甚至銘記這些音樂作品,于是從個人口味出發便是再人性不過的操作,我所欣賞的,必然也會得到別人的喜愛。
然而問題又來了,個人口味不可避免地偏頗與狹隘,每個人的成長背景與音樂鑒賞歷程各不同,積淀于中華文化里的音樂作品,不能一味以個人好惡為準。對于這個要締造權威的名單而言,音樂的評判準則要遵循普適性,它要啟發藝術、代表文化、引領時代、與最廣大的聽眾共鳴。這也是為什么篩選過程要經多位評委之手,主客觀互補,求得最大公約數。
我在挑選的時候,特別注重專輯傳播度與音樂性、文化性之間的平衡——家喻戶曉的作品,會大概率進入我的候選列表,因為他們經過時間的洗練和大眾的評判,能成為共同的文化記憶,是令一張專輯再榮幸不過的功德。
但大眾的喜好也會成為藝術自由的敵人,這正是商業與藝術間沖突的由來,一些入耳尖刻、意涵先鋒的作品,并不一定能成為大眾的朋友,這也是召集樂評人遴選的可貴之處,那些帶著現代中華文化先進基因的音樂,也該成為名單上的一員,它們有的音樂意識獨辟蹊徑,帶著別致的聲響,有的以樂寓意,講著重要的時代故事,有的藝高八斗,代表著華語樂壇的最高水準……
二十年的作品質量非凡,世界各地的華語音樂人都在為中華音樂出力,無論是發揚本土文化的脊梁骨,還是吸納世界長處的探險隊,亦或是講著故事反思人性的頂梁柱,當然也有投其所好的投機分子,各式各樣的音樂人都鑄就了華語音樂繽紛多元的面貌。
評選的過程是回顧一段歷史,也是系統認知流行音樂在中華現代文明發展進程中扮演的角色。從兩千多張篩到四百張,這個候選名單讓我欣慰,音樂評論人們和音樂制作人、創作人等業內音樂人組成“浪潮評委會”,再對候選名單進行初選投票、終選打分,得出了最終的200最佳專輯。
最終無論哪個作品入選,這個名單都兼具藝術價值、社會價值與歷史價值,它會是一代華語音樂人心血的凝結,它會是一個向世界推介華人音樂的耀眼名牌,它繼承前輩的探索,也將啟迪更多的才子佳人投身音樂的創作與演繹大軍,從而帶給世界更多真正彰顯中華文化自信的優秀作品?,F在我將這個成果與你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