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密陽“死亡倒計時”:人口跌破10萬,小學全關,20年前的性侵案成詛咒?
韓國慶尚南道的密陽市,最近被釘在了熱搜上——不是因為什么好事,而是人口正式跌破10萬大關,只剩99956人。更觸目驚心的是:全市小學全關了,藥店倒閉了一半,連最熱鬧的市場都只剩3家鋪子開門。這座曾有20萬人口的農業重鎮,正在慢慢“消失”。
而網友的評論更扎心:“這不是那個出了名的性侵案城市嗎?”2004年的“密陽集體性侵案”像一道詛咒,纏了這座城市20年,如今和人口銳減的現實撞在一起,讓人看清:有些傷疤,會拖垮一整個城市。
一、從20萬到10萬:密陽用60年走完“死亡滑梯”
密陽的人口曲線,是韓國小城衰敗的縮影:
1966年巔峰:20.6萬人,慶南地區的“糧倉”,火車站擠滿運糧車,市場里能聽到7種方言,那時候誰能想到,60年后會跌破10萬?
1995年轉折:市郡合并時剩13萬人,年輕人開始往釜山、首爾跑,農村的稻田慢慢荒成野草坡。
2024年崩塌:6月12日,人口計數器跳到99999的那一刻,市政廳的老職員紅了眼——“我們終究沒守住10萬”。
現在走在密陽街頭,能看到的大多是白發老人:20-39歲青年只占12%,比全國平均水平低21個百分點。去年出生187人,死亡843人,每出生1個嬰兒,就有4.5人離世。最扎心的是教育:最后一所小學在2023年7月關閉,空蕩蕩的操場長滿半人高的草,黑板上還留著“畢業快樂”的粉筆字。
二、“沒人敢帶孩子來”:性侵案的20年詛咒
密陽的衰敗,繞不開2004年那樁震驚韓國的“集體性侵案”:
44名高中生組成“密陽聯合”,誘騙蔚山的初中女生姐妹到密陽,持續1年施暴、拍視頻。更令人發指的是:
14名涉案者靠給受害者父親“封口費”逃脫制裁;
警察泄露受害者信息,還嘲諷“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電影《韓公主》、劇《signal》還原了這場噩夢,讓“密陽”成了“罪惡之城”的代名詞。
20年過去,傷疤仍在流膿。在釜山工作的密陽人金先生說:“我女兒小學畢業,我死都不讓她回密陽讀初中,這里的名聲太臭了。”2023年密陽的小學入學率比慶南平均水平低67%,年輕父母寧愿租地下室,也要把孩子送到鄰市上學。
更可怕的是“惡性循環”:年輕人因為“名聲差”搬走→城市沒活力→服務業倒閉→剩下的人更難留住→名聲更差。密陽的民宿老板樸女士嘆氣:“游客看到‘密陽’兩個字就劃走,誰愿意來一個‘有陰影’的地方?”
三、韓國“消失城市”潮:密陽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后一個
密陽的困境,是韓國300多個“人口減少市郡”的縮影:
行政安全部數據顯示,2021年韓國有89個市郡被列為“人口危機區”,密陽是慶南唯一的市級行政區;
慶北奉化郡更慘,人口從10萬跌到4.2萬,醫院只剩1家,急病要開車1小時去大邱;
專家預測,到2040年,韓國將有150個城市“基本喪失功能”,變成“鬼城”。
血淋淋背后是韓國的“深深無奈”:
老齡化:65歲以上人口占比34%,比全國高12個百分點,養老金缺口每年擴大20%;
青年外流:密陽人均月薪210萬韓元(約1.1萬人民幣),比首爾低42%,年輕人寧愿去首爾送外賣;
產業空心化:傳統農業被大型企業擠壓,新產業又沒吸引力,最后只剩“老人經濟”。
四、救贖的可能?密陽的掙扎與絕望
密陽市政府不是沒努力過:
2019年推出“青年回鄉補貼”,每人給500萬韓元,但3年只吸引127人,一半不到1年又走了;
2022年想引進電池廠,企業考察后搖頭:“年輕人太少,招不到工人”;
甚至有人提議“改名字”,去掉“密陽”標簽,但市民罵“這是逃避,不是解決問題”。
2023年密陽舉辦“文化節”,想靠懷舊拉人氣,結果游客在網上吐槽:“走在街頭像逛鬼城,不敢想象這里曾有20萬人。”
結語:一座城市的死亡,從信任崩塌開始
密陽的人口跌破10萬,不只是數字游戲,更是一場“信任崩塌”的葬禮——20年前的案件毀掉了城市的聲譽,青年外流抽干了活力,老齡化敲響了終場哨。
當最后一所小學關閉,當年輕人不愿回鄉,當“密陽”兩個字和“罪惡”綁定,這座城市的衰敗早已注定。問題是:韓國還有多少個“密陽”,正在重復這樣的命運?
(據韓國行政安全部報告、《慶南日報》調查、密陽市政府數據綜合整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