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江西瑞昌一中22209班的高三畢業生們,在高考志愿填報的關鍵時刻,遭遇了令人心寒的一幕。
1
班主任漆某芳老師在班級微信群內發出大段文字,情緒激烈地指責三名未按她建議填報北大、清華志愿的學生“不聽學校、老師、家長勸告”“完全以一己之心填報熱門專業”,更痛斥學生“將我們所有的感情都歸化為零”。
在情緒宣泄的最后,她宣布了一個決定:“明天上午將以失望解散此群”,并將學生的選擇定義為“班主任教育的失職、職業教育的失敗”。
這段聊天記錄被截圖上傳網絡后,瞬間引起熱議。
短短兩天內,這場班級群風波演變為全國關注的教育事件。
面對洶涌輿情,瑞昌一中于7月7日晚間緊急發布情況說明。
校方證實漆老師確實在得知三名學生未填報“清北”志愿后發表了不當言論,并公布了處理結果:漆某芳已在教師會議上作出深刻檢討,學校與其本人已向學生及家長致歉,特別強調三名學生“已按照自己的意愿填報志愿”。
耐人尋味的是,校方在通報中特別重申紀律:“要求老師強化考試招生正面宣傳引導,充分尊重學生意愿,不得以任何方式干預學生的志愿填報”。
當記者試圖聯系學校時,工作人員一度拒絕回應;而教育局的回應則停留在“事情正在處理”的謹慎表態,暗示著這場風波遠未畫上句號。
2
表面看,這只是一名教師情緒失控引發的鬧劇,但深層折射的卻是整個基礎教育的價值扭曲。
漆老師憤怒的根源,在于她內心根深蒂固的“清北至上論”——當三名達到清北線的學生轉身選擇其他名校時,她看到的不是學生理性規劃的未來,而是自己教學成果的“流失”和學校清北榜單的“缺角”。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瑞昌一中作為有著80余年歷史的“贛北名校”,背負著“江西省首批重點中學”的光環,多年來獲評“九江市高考綜合優勝單位”,這樣的身份無形中強化了對清北錄取率的執念。
在這種生態下,學生容易被異化為學校榮譽的“活體獎杯”,他們的自主選擇權在集體榮譽面前顯得脆弱不堪。
更深層的矛盾,在于教育評價體系的單一化痼疾。
當一名資深教師將“未錄取清北”等同于“職業教育的失敗”,暴露的正是用頂尖名校錄取率丈量一切教育成果的病態邏輯。
這種思維并非漆老師獨有,而是彌漫在許多名校中的集體焦慮:校際比拼清北人數、地方政府將升學率與政績掛鉤、社會輿論以清北率定義學校優劣。
當教育被簡化為一場“清北爭霸賽”,那些同樣優秀但選擇復旦、浙大、港校或特色專業院校的學生,無形中被貼上了“次優選擇”的標簽。
漆老師指責學生“以一己之心選熱門專業”,本質上是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否定——在她眼中,符合學校利益的選擇權重,理應壓倒學生個人的興趣與規劃。
教師角色錯位則是引爆矛盾的導火索。
漆老師最初的行為邏輯或許帶有“為學生前途考慮”的成分,她“根據高考成績和與家長溝通的情況”給出建議,這本是教師的職責所在。
但當建議變成強制,當勸導升級為“情感綁架”,師者的專業邊界已被徹底突破。
教育者的核心價值在于點燃火種、守護成長,而非將學生當作實現自我價值的工具。
3
這場風波的解決不能止于教師道歉,而需要一場系統性的價值重構。
首要原則是捍衛學生選擇權神圣不可侵犯。
志愿填報是青少年首次重大人生決策,教育者應扮演“信息顧問”角色,而非“人生指揮官”。
漆老師事件的反面教材警示所有教育工作者:當學生手握志愿表時,教師的責任是提供專業分析(如學科前景、院校特色),而非用情感或權威施壓。
值得欣慰的是,通報中“三名學生已按自己意愿填報”的表述,成為這場博弈中最明亮的注腳。
更深遠的改革在于打破“唯清北論”的魔咒。
今天的中國高等教育版圖中,上海交大在工科領域的積淀、浙江大學交叉學科的平臺、香港高校的國際資源、中國科學院大學的科研體系,乃至某些“雙非”院校的王牌專業,都能為學生提供不遜于清北的成長路徑。
教育者需要拓寬視野,引導學生根據專業適配度而非學校光環做選擇。
瑞昌一中在通報中承諾“堅持正確育人導向”,若想此言不虛,就必須在評價體系中降低清北錄取率的權重,轉而關注學生長期發展質量——例如建立畢業生職業追蹤檔案,用十年后的成才率而非當下的錄取榜證明教育價值。
重建師德底線則需要制度與情感的雙重療愈。
教育局的“正在處理”不應止于對漆老師的處分,更需轉化為長效預防機制:將志愿填報指導規范納入教師培訓,設立學生申訴渠道,嚴懲干預志愿行為。
比制度更重要的,是重新喚醒教師對教育本質的認知。
真正的教育榮光,不在于將多少學生推進某兩所名校,而在于是否守護了每一顆心靈自主生長的勇氣。
當漆老師按下“解散群聊”鍵時,她解散的不僅是一個虛擬空間,更是學生對師者的信任。
重建這種信任,需要教育者放下“施恩者”姿態,回歸“守護者”的本分——正如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教育的真諦永遠在尊重與喚醒之間。
漆老師的憤怒與學校的匆忙滅火,共同構成了一面教育的照妖鏡。
照見了那些在“清北執念”中迷失的教育者,也照見了被升學率綁架的學校靈魂。
三名勇敢選擇自己道路的學生,用沉默的抵抗撕開了一道裂縫——它提醒我們:教育的最高榮譽,永遠來自對學生自由意志的敬畏。
當輿論熱潮退去,真正需要重建的不是某個微信群,而是對教育本質的信仰:那里沒有統一的成功模板,只有萬千星辰各自閃耀的權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