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廈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載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經九江市潯陽區政協文史委員會授權刊發,編者對原文作了必要修訂。
江西省立第六師范學校(以下簡稱六師),于1918年創建于九江,是贛北地區最早的一所公辦師范學校。它在贛北教育史上寫下了開辦師范教育的第一篇。
六師起初在落實校址問題上,廬陵道與潯陽道發生了嚴重的爭執,鬧了近兩年,雙方據理力爭,都要求校址設在自己道屬縣內。
民國初年江西省地圖(江西四道圖)
編者注:廬陵道,中華民國初期的道。于1914年5月設置,駐宜春縣(今江西省宜春市);1915年12月移駐吉安縣(今江西省吉安市)。轄宜春、泰和、吉水、分宜、永豐、安福、遂川、萬安、永新、寧岡、蓮花、清江、新淦、新喻、峽江、吉安、分宜、萍鄉、萬載、高安、上高、宜豐等21縣。1927年廢除。
編者注:潯陽道,1914年6月由贛北道改名,治所在九江縣(今江西九江市)。屬江西省。轄九江、德安、瑞昌、湖口、彭澤、星子、都昌、永修、安義、鄱陽、余干、樂平、浮梁、德興、萬年、奉新、靖安、武寧、修水、銅鼓等縣。
設立六師原出于1915年教育部次長袁希濤來贛視察時的計劃,經省長公署會議通過,設于潯陽道,并指定南康府的白鹿洞為校址。僅因經費無著落,致使久未實行。1916年因解散某中學,于是省議定以該校款項移辦六師,其校址自應設立潯陽道,以符原案。孰料,在一次省議會上,省議長、廬陵道屬議員曾經枯提議,改設于廬陵道的清江縣,當時潯陽道議員缺席甚多,結果提議被通過。
民國教育次長袁希濤 圖源:維基百科
九江縣教育會聞訊后,認事關一道學府,特聯合同道各縣教育會具呈省長,申言原案具在,為何變更,且已設第五師范于廬陵道,清江縣自無再設師范的必要,潯陽道向無師范,不能長此偏枯,厚彼薄我,請省議會復議。
廬陵道的永豐縣學界何開芳、程麟、徐土琛、劉凱齡、李經秦等聞此消息,也即電致省長、省議會,稱六師設在九江于事理不平。認為九江與南昌同區,交通便利,既有南昌第一師范,本無添設的必要,1917年4月15日省議會開會復議。
會上,廬陵道曾經祜已提出意見書,作種種申述與辯解。潯陽道議員魏調元首先登壇作了長篇的嚴肅駁斥、九江與南昌同區,僅限于當時選舉的需要,現行行政區劃已有四道,南昌劃歸豫章道,九江屬潯陽道,自應舍彼取此。查師范原案,系分道設立,不以選舉區論。至于論及交通便利,也是不全面的,潯陽道所屬的20縣中,德興、萬年、余江、銅鼓、修水等縣,距省距潯都在數百里以外,并不像吉安到清江,一水可通。廬陵道議員還說什么光是九江一縣來爭校址,星子和其他縣不來爭。
魏調元據理申言,校址系指定南康府的白鹿洞,因南康府屬,無一議員,且又事關全道,我們不得不伸張公理,以求公意的判斷。而廬陵道議員仍一昧堅持校址要設在廬陵道,致使會議不歡而散。
白鹿洞書院,1911年
24日,潯陽道二十縣教育會再次公電省議會,力爭校址設潯陽道。在兩道形成僵局的情況下,省議會改由第_者出面調停,議員楊輝祖、胡延簽等提出,添設第七師范。1918年1月7日,上海《申報》披露,聞六師教育部亦指定設于潯陽道,惟至今尚未開辦。前日,九江縣教育會又具呈教育廳,請從速設立,以廣教育。在報紙和社會輿論聲中,是年3日,教育廳才決定將六師設于潯陽道,七師設于廬陵道,雙方爭執才告平息。
教育廳在決定的同時,任命譚侃當六師校長,羅文蔚當七師校長。譚侃是九江人,日本師范畢業,原是南昌高升巷法政學校國文教員,后因教育廳某科長介紹,教員與譚相處不融洽,教育廳很快就在七月改任黃昌樞當校長,黃是星子人,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1919年任命陳笏當六師學監。
1918年9月六師正式開學,校址設在九江縣城(今潯陽區)。該縣在開辦之初無合適的地址,只好在城區租用老考站。開辦初期,雖只有兩個班,學生百余人,但民房狹小,師生擁擠,加之光線不充足,在堅持住了不到一年民房后,黃昌樞校長星請教育廳欲將學校遷往星子縣,遭到九江縣政府的反對,并向教育廳陳述了意見,九江是聞名的口岸,商業繁盛,交通便利,六師既為潯陽道的公校,當然應設于九江,若遷往星子諸多不便。
后來黃校長只好放棄外遷的意見,于是勘定大蓮花池文廟(孔圣廟)為校址。文廟范圍較大,面積約 9200m,稍加修葺,即可開學,但駐扎了軍隊。1919 年 3 月 7 日黃校長偕同縣教育會會長馬祖禎到省謁見吳邦辦,請他著令把軍隊讓出來了,于是學校很決從石家塘搬入了文廟。
1926年九江街市圖(局部)
六師開辦了十年,曾任兩屆校長,第一任校長黃昌樞,任期五年,第二屆校長賀鑒千(金麟),從 1922 年起至結束,亦任期五年。賀金麟安福人,日本留學生。六師在 1927 年春與省立三中合并成立省立九江中學時,他擔任了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
六師學制設過兩種。第一屆畢業班五年制,即預科一年,本科四年。從第二屆起改為三三制,與普通中學相同,即前期師范(初師)與后期師范(高師)各三年。所設課程按部頒標準開設,計有國文、英文、算學,心理學、倫理學、國音字母等。每年招收新生人數,根據需要確定開設一至兩班,每班 40 人左右。全校最多時達 9 個班,約 400 余人。
教數學的有安徽籍的范元樹,教國文的有涂家埠的鄧 xx(前清拔貢)等老師。學生畢業后,大多數分在本地各縣、區任小學教師,少數任中學教師或學校領導。原修水中學校長吳邦英,武寧鄉師附小校長方誼隆,九江縣中教師史番等都是六師畢業生。史美番是六師第一屆畢業生,是九江縣中有名的物理老師。我國著名畫家蔡若虹先生,1926 年就在六師讀過書。
在上海時期的蔡若虹,約1935年
六師初期附設有初級小學,后發展為完全小學。學生每班人數僅 30 人左右,六個年級也只有 200 余人,教師 20 余人。小學全是租用六師附近的民房,如丁官路一戶肖家商人和一戶劉家某翰林私房。
在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六師與省立三中同樣表現出滿腔熱情,在九江革命史上留下了光榮的一頁。1919 年,“五四”愛國運動的消息傳到力江,省立三中和六師學生積極響應。五月七日,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游行示威活動,深入到工廠市民中去,宣講“巴黎和會”和“五四運動”真相,并于五月二十二日召開國民大會,號召全體市民提倡國貨,抵制日貨。
1925 年孫中山病逝,九江青年學生以青年學會的名義在六師操場隆重舉行了“九江各界人民追悼孫中山先生大會”,對孫中山先生逝表示哀悼。北伐戰爭時期,六師與省立三中學生一起積極配合北伐軍人城,并在六師內成立了革命的國民黨九江市黨部,還發展一些學生加入共產黨,進行了公開或秘密的革命活動。
民國十四年(1925)四月十六日 《申報》第十版專欄
六師創業維艱,僅辦十年就于 1927 年春結束了。六師是九江師范教育的先驅,值得人們永久記念。
【編后記】
本文相關史料,見編者之前撰寫的文章:
《九江歷史上的今天 · 8月28日 · 民國時期的潯陽道》
《九江影像志:歷史上的今天 · 1月26日 · 美術家蔡若虹》
《故紙舊影話九江 | 九江追悼孫中山紀,192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