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戀
周雁翔
泰山,那座鐫刻著我青春印記的巍峨山巒,始終是我心底最深情的眷戀。我與它的緣分,始于年少時穿上軍裝踏入軍營,從踏上泰山土地的那一刻起,我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它不僅是我軍旅生涯的起點,更是我讀懂生命厚重與文化深邃的啟蒙之師。
五十七年前,我從聊齋故里的初中還沒畢業的一個學生,登上了一輛門罐車,滿載著對未來的憧憬與遐想來到了泰山腳下的城隍廟新兵連,這就是我踏入社會的起步開端。后來才發現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開篇便是“考城隍”而我一出學校門就進了城隍廟。不管是巧合還是緣,反正我這一生真的和聊齋與泰山結下了不解之緣。
泰山,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不止一次的登過,因此,泰山是所有的名山大川中我登過最多的山。山前山后,我幾乎走遍了泰山每一個地方,說起泰山如數家珍,一股驕傲自豪感油然而生,這不僅是對泰山深厚的感情和執著的眷戀,更是泰山厚重的文化所滋養的結果。
群山巍峨,五岳如星,閃耀于華夏大地,而泰山,以其 “五岳之首” 的尊榮,傲立群峰之巔,散發著獨特而迷人的魅力。與西岳華山相比,華山以險絕著稱,那直插云霄的峭壁,如利劍出鞘,令人望而生畏,其險峻之美,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雕琢出的驚險刺激;泰山雖無華山之險,卻以雄渾厚重見長。泰山山體龐大,氣勢磅礴,層層山巒疊加,宛如大地的脊梁,承載著歲月的滄桑與歷史的厚重。它穩穩地矗立在齊魯大地,不似華山那般鋒芒畢露,卻以沉穩包容的姿態,彰顯著一種大氣磅礴的王者風范。南岳衡山,以秀麗聞名,山林蔥郁,云霧繚繞,宛如一幅靈動的山水畫卷,充滿了靈秀之氣,仿佛是大自然精心培育的溫婉佳人;泰山則少了幾分衡山的秀麗婉約,多了幾分雄渾壯闊。泰山之上,樹木雖也郁郁蔥蔥,但更顯蒼勁古樸,那歷經風雨的古樹,枝干虬曲,訴說著歲月的故事。云霧中的泰山,時而如神秘的仙境,時而如巍峨的巨人,展現出一種震撼人心的壯美。北岳恒山,山勢陡峭,溝谷深邃,有著一種冷峻孤傲的氣質,仿佛是一位遺世獨立的俠客;泰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氣質,它更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者,莊重而威嚴。無數帝王曾在此封禪,祈求國泰民安,泰山見證了一代又一代王朝的興衰更迭,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寄托。它不僅是一座自然之山,更是一座文化之山,蘊含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岳嵩山,兼具險峻與秀麗,同時也是佛、道、儒三教薈萃之地,文化底蘊深厚;泰山同樣文化底蘊深厚,但其文化更多地與皇權、祭祀緊密相連。泰山的石刻、廟宇,每一處都蘊含著古人對天地的敬畏、對泰山的尊崇。從秦始皇到清乾隆,眾多帝王在此舉行封禪大典,將泰山視為溝通天地、彰顯皇威的圣地。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石一峰,都被賦予了神圣的意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五岳之冠,泰山獨輝。
泰山,以其雄渾厚重的身姿,承載著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匯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與信仰。它不與其他幾岳比險、比秀、比奇,卻以獨特的王者之氣,穩坐五岳之首的寶座,成為華夏兒女心中一座不朽的豐碑,閃耀著永恒的光芒 。
泰山,自古以來便承載著中華民族最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它是 “五岳之首”,是 “天下第一山”,是華夏文明的精神圖騰。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無數帝王在這里封禪祭祀,祈求國泰民安、江山永固。秦始皇、漢武帝、唐玄宗…… 他們懷著虔誠之心,一步步登上泰山之巔,將自己的功績與心愿訴說給天地。那封禪大典的莊嚴肅穆,那繚繞在山間的香煙云霧,仿佛都在訴說著泰山作為 “神山” 的無上地位,它見證著朝代的更迭、歷史的興衰,成為了連接人間與天地的神圣紐帶。
泰山的石刻,是一部鐫刻在石頭上的史書。漫步山間,隨處可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墨寶。從秦朝李斯的《泰山刻石》,到漢代的《張遷碑》,再到唐宋元明清的詩詞題刻,每一筆每一劃都飽含著古人的才情與心境。杜甫的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道出了對泰山雄偉氣勢的贊嘆,也抒發了自己的壯志豪情;蘇軾的題刻則展現出豁達灑脫的人生態度。這些石刻不僅是書法藝術的瑰寶,更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傳承的見證,它們靜靜地鑲嵌在泰山的巖壁上,任憑風雨侵蝕,卻依然散發著永恒的魅力。
泰山的廟宇,承載著人們的信仰與祈愿。岱廟,這座規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是歷代帝王舉行封禪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紅墻黃瓦,雕梁畫棟,飛檐斗拱間盡顯皇家氣派。廟內的天貺殿,供奉著泰山神東岳大帝,殿內巨幅壁畫《泰山神啟蹕回鑾圖》,生動描繪了泰山神出巡和返回的壯觀場景,展現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藝。還有碧霞祠,供奉著碧霞元君,她被視為 “泰山奶奶”,護佑著蕓蕓眾生。每逢佳節,無數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在廟宇中虔誠上香,祈求平安、健康、幸福,那裊裊香煙中,飄著的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泰山的文化底蘊愈發深厚。
而我與泰山的故事,在這片文化沃土上生根發芽。初到泰山當兵時,我還是個懵懂少年。站崗巡邏,穿梭于大眾橋頭,陪不同的人登泰山已經是日常生活中的尋常任務,開會學習、軍事訓練,常流動在泰安衛校、林校、煤校、農學院、普照寺、岱廟等常去活動的幾個點,我宿舍后窗地下就是那塊刻著“天外村”的大石就是一景,昔日我枕邊的天外村的巨石曾給我無限的神秘和幽靜種的遐想,就是這塊石頭,陪伴著我無數的想象的“天外村”見證了我與泰山之緣。也成為在我心里永遠的穩如泰山的鐫刻。今天那塊寫著天外村的巨石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幽靜淡然,他已經與時俱進的走進了繁華,成為了人流與車流中的天外村廣場的一塊標志。想不到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更是華麗的轉身走進了大眾的視野,再次相見撫摸著我曾經的枕邊石,怎不感慨萬千呢?
每天清晨,當第一縷陽光灑在泰山的峰巒上,天外村三個大紅字特別顯眼,望著它,我們便開始了訓練。天外村的石刻就在我宿舍后邊的大眾橋頭,而那頭就是馮玉祥之墓,沿著崎嶇的山路奔跑,汗水濕透了軍裝,腳步卻從未停歇。泰山的石階與晨霧,見證了我們的堅持與成長;山間的清風,吹去了我們的疲憊與汗水。在訓練之余,漫步泰山,觀景聽瀑 興趣盎然,每當陰雨天,傲來峰上烏云密布,群鴉盤旋形成一道罕見的景觀,令人稱奇,還有黑龍潭的瀑布飛流直下在黑龍潭里打著旋,又令人叫絕。我喜歡漫步在泰山的古跡之間,感受歷史的滄桑。撫摸著古老的石刻,仿佛能與千年前的古人對話;走進幽靜的廟宇,心靈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寧靜與慰藉。
泰山教會了我堅韌與擔當。它的巍峨挺拔,讓我明白面對困難要勇往直前,永不退縮;它的包容寬厚,讓我懂得接納與理解;它承載的千年文化,更讓我感受到傳承與守護的責任。在泰山當兵的日子里,我從一個稚嫩的青年逐漸成長為一名堅毅的軍人,泰山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融入了我的生命,成為我人生中最寶貴的財富。
后來從部隊幾次輾轉,又走進了蒲松齡紀念館與聊齋結緣,工作再忙,也從沒忘記我心中的泰山,更沒有中斷了在泰山的戰友與許多親朋的聯系,幾乎每年都到泰山走一趟甚至多次,還多次與朋友相約登泰山,尋找昔日的榮光與感受,有一種不是故鄉勝故鄉的情懷與魂牽夢縈。
而今,為傳承泰山文化與打造泰山綠色生態培訓康養孵化基地再次踏上這座厚重的山脈,更是一種情懷和夙愿,不知算不算創業,漂泊大半生歸來仍少年,我夢想從泰山起步,能否在泰山夢圓。而今,泰山下的城隍廟已經被現代都市淹沒,然而,泰山依然,岱廟依然,雖然舊貌換新顏,但泰山的前后左右都留下了我的足跡,這是我唯一走遍了的的一座名山。何況,《聊齋志異》中的“考城隍”的故事始終陪伴著我,又如何能讓我釋懷呢?
離開泰山多年,那份眷戀卻愈發濃烈。每當想起泰山,腦海中便浮現出它雄偉的身姿、深厚的文化氣息,還有那段激情燃燒的軍旅歲月。泰山,它不僅是一座山,更是我的精神家園,是我生命中永遠的牽掛。我與泰山的這場愛戀,將永遠鐫刻在時光的長河中,歷久彌新。
岱宗雄峙接蒼穹,萬壑蔥蘢沐曉風。
拔地千尋凌浩渺,擎天一覽鎮寰中。
云生深谷藏仙氣,日出層巒耀帝功。
心與青山同不朽,豪情長寄碧霄東
乙巳年小暑于魯中聊齋故里
周雁翔近照
周雁翔簡介:周雁翔,筆名:易道、曉舟、翼然,當代作家、詩人、文化創意策劃設計家,曾任圖書館、博物館、蒲松齡紀念館館長、文化學者,研究館員職稱。現任:華夏雁翔國際文化交流中心與中國絲路文化促進中心主席、中華文化促進會聊齋文化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地市縣公共圖書館館長聯誼會創始人與首屆聯誼會主席,現為顧問,文化部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高級文化藝術顧問,《母愛撐天世界和平文化博覽園》總創意策劃人、和平文化倡導者,榮獲“和平使者”榮譽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