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熱到人都要化了的夏天,有一樣東西比冰棍、空調還要讓人“上頭”。
那就是:冰杯。一杯看起來平平無奇,卻讓這屆年輕人又愛又上頭的冰杯。
毫不夸張地說,冰杯已經成了這個夏天的“頂流”。在便利店,它是氣泡水、果汁的靈魂伴侶;在新茶飲品牌的菜單上,它頻頻出鏡;在社交平臺上,更是掀起了一陣陣DIY熱潮:“冰杯+果汁”、“冰球+威士忌”、“冰杯+能量飲”……層出不窮的混搭玩法,把冰杯直接送上了年輕人的夏日清涼C位。
萬物皆可“冰杯+”
別看它只是一個裝滿冰塊的塑料杯,它的“前世今生”可不簡單。
“冰杯”這個概念最早流行于日本和韓國——僅日本一年就能賣出25.7億杯。而在國內,冰杯這兩年的走紅速度如同“坐上了火箭”,狂飆不止。
根據《2024年冰杯消費趨勢洞察》,2024年上半年,冰杯相關內容的發布量同比增長236.3%,互動量暴漲462.6%?!?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也透露,一線城市人均一年能喝掉48杯冰杯。
便利店最先一步上線冰杯,繼而農夫山泉、“雪王”親自下場推出冰杯引發關注。隨后,古茗、伊利等一大波品牌紛紛迅速跟進,加入這場“冰”戰局。盒馬更是玩出了花,咖啡冰杯、檸檬茶味冰杯、乳酸菌冰杯……顏值+風味雙加分,完全戳中年輕人的喜好。
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6月,盒馬的咖啡冰杯銷量同比飆升60%。小象超市也不甘示弱,食用冰沖上熱賣榜第三名,更是有超萬人復購,足見這個小小冰杯有多“上頭”。
奧緯咨詢副董事合伙人謝楠指出,如今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大家都更渴望即刻“清爽一下”。這一新消費信號,直接吸引了一眾巨頭的加速入局,誰都不想錯過這個快速膨脹的“冷”市場。
年輕人為何搶著買
冰杯爆火的背后,還有年輕人對生活方式的選擇,對傳統觀念的挑戰,對個性表達的渴望。
老一輩總認為“喝冰的傷胃”,但年輕人偏偏就要反著來,用行動告訴你:“我們就要冰的,我們不想再聽‘多喝熱水’了!”
更現實的原因是:便宜+方便+能DIY。你想啊,大夏天的,最解渴的是什么?當然是一口透心涼的冰飲。但在外面買一杯加冰的奶茶或咖啡,不僅貴,有時候還要排隊。
反觀“冰杯”,花個小錢就能搞定,搭配家里的飲料、咖啡、茶包,立刻就能擁有一杯專屬自制飲品,性價比吊打瓶裝水和外賣飲品。
當“喝冰”融入日常,這個習慣還會向各個細分場景自發性地延伸,也就是“喝啥都想加點冰”。于是,在小紅書、抖音上,花樣百出的“冰杯配方”正瘋狂吸引年輕人上頭——“冰杯+維他檸檬茶”,“冰杯+椰汁+厚奶蓋”,“冰杯+威士忌+薄荷葉”……這波DIY浪潮,直接把冰杯推上了社交屬性的頂端。
《2025抖音精選年輕人十大趨勢》指出,如今的年輕人越來越追求低成本“叛逆”,以及通過日常小事來表達自我?!氨钡淖杂烧{配玩法,正好滿足了這兩點:既便宜、又個性、還能曬朋友圈收獲一堆點贊,誰不愛?
因此當蜜雪冰城、盒馬、蒙牛紛紛入局,推出咖啡冰杯、果味冰杯等創新產品時,這場關于冰的生意,早已超越了解渴本身——它正在成為年輕消費文化的象征。
“貴”有貴的道理
“明明家里能凍,為何偏要花錢買?”不少消費者第一次見到冰杯時,難免有這樣的疑問。但事實上,冰杯的“貴”,并非沒有道理。
家用冰塊只需把自來水倒進模具冷凍幾小時,而商業制冰的流程要復雜得多。首先,專業冰杯使用的并非普通水,而是經過RO反滲透過濾的純凈水,確保無雜質、無異味。其次,工業制冰采用流水緩凍技術,在-8℃至-10℃的環境下冷凍48-72小時,使冰體更致密、融化更慢。這種工藝下的冰塊,不僅晶瑩剔透,保冷時間也比家用冰長30%以上。日韓市場的冰杯產品早已驗證——消費者愿意為“化得慢”這個核心賣點買單。
冰杯的“杯”同樣不簡單。普通飲料瓶在低溫下容易變脆碎裂,而冰杯的材質必須滿足:-20℃抗凍不裂、運輸抗擠壓不變形、長期冷凍不析出有害物質。這類食品級抗凍塑料的成本,比普通PET瓶高出50%以上。
冰杯從工廠到貨架,還要全程依賴冷鏈。以南京到上海為例,運輸300kg冰塊的運費高達400元,是同等重量瓶裝水的4倍。倉儲也需要-18℃以下環境,電費成本陡增。
也就是說,之所以相同重量的冰比水貴不少,是因為在人工、電費、倉儲、運輸方面的支出大大增加。
爆發式增長
根據奧緯咨詢與美團閃購聯合發布的《2023即時零售冰品冰飲消費趨勢白皮書》預測,到2026年,我國冰品冰飲即時零售市場規模將突破630億元大關。這一數字已接近2020年中國礦泉水市場690億元的整體規模。
冰杯不僅在零售市場受到歡迎,其背后的制冰產業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企查查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8日,我國現存10928家制冰相關企業,較去年同期增長近四成。
除了零售市場和制冰企業之外,冰杯背后的產業鏈也在逐漸完善。例如,電商平臺紛紛上線冰杯專區,提供線上購買和配送服務。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當前冰杯市場正處于‘野蠻生長期’。一方面,規模效應帶動價格下探,加速品類普及;另一方面,需警惕過度價格競爭可能引發的‘劣幣驅逐良幣’現象。保持良性發展節奏,才能實現行業的可持續發展?!?/p>
撰文、編輯-星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