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村歷來重視居住的環境,對住宅的選址也就特別重視,并形成了一系列住宅選址方面的俗語,通過口口相傳,至今仍然在農村流傳。“前塘及后塘,兒孫定少亡”就是這樣一句俗語。
從字面上看,這句俗語的后一句,看起來很嚇人,是不是像很多嚇唬人的俗語一樣,尤其是風水方面的俗語,帶有一定唯心主義色彩呢?
實際上,在農村這句俗語,通常被納入風水俗語的范圍。但是,在古代一些風水書籍中,尤其是清代人撰寫的風水書籍中,這句話的出現,多是以“古語有云”引用。也就是說,這句話在清代以前就出現了。
至于這句話,是先出現在風水行業中,也是先出現民間,現在已無法考證,不得而知了。可是,從風水俗語的發展過程中來看,有一部分俗語,包括所謂的“風水口訣”,就是直接借用了民間俗語。
比如,“大門過于堂,家敗人丁亡”,原來就是民間的一句警示俗語。來源于封建筑的等級制度,比如《大明律》、《大清律》等的規定。這種等級制度,嚴格規定了不同社會階層民居的建筑規格,包括大門的樣式、顏色、高度等。對于庶民來說,大門的門樓如果高過了正屋,就違反的朝廷的律法,是“僭越”,會受到官府的懲處。
在古代社會,庶民惹上官司,家敗人亡的結局屢見不鮮。庶民惹上官司后,一般就只有兩種結果,要么家里的錢財花,來保家人的平安,要么就坐牢,甚至挨棍棒而喪命。
在封建社會時期,庶民的住宅如果“大門高過堂”,就會造成“家敗人丁亡”的必然結果。這就像現在做了違法的事人,法網恢恢,疏而不漏,必然受到法律處罰。由此,這句俗語因與住宅建造有關,被借用為風水俗語,或者風水口訣。
現在我們理解這句俗語的時候,僅從字面上來解讀,通常被認為是一種迷信的說法。如果了解這段歷史,我們就不能輕易下結論了。
“前塘及后塘,兒孫定少亡”這句俗語也是如此。只不過這句俗語與律法無關,而在慘痛的教訓下,得到的深刻認識,并總結為俗語,用來警示世人。
這“前塘及后塘”中的“前塘”,指房屋前面的水塘,“后塘”,指房屋后面的水塘。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房屋前面和后面都有水塘。
過去農村,村莊里的水塘,在村里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是防火。過去農村民居大多是磚木結構,有的房子是純木結構,一旦發生火警,取水滅火方便。因此,很多村莊將村內的水塘稱為防水塘,一般要常年灌滿水,以防不時之需。
二是家畜家禽日常用水。過去農村傳統養豬方式,一般要煮豬食,其用水量不比家里人用水量少。煮豬所用的水,就取水塘里的水。村里家家戶戶都養有耕牛,牛需要飲水,飲水量不小。南方養水牛,水牛需要泡澡,才能保持身體健康。
家里養的鴨、鵝兩種家禽,每天都放在水塘內。尤其是水稻種植地區,從水稻孕穗到成熟,鴨子都要遠離水田。而鵝對水稻破壞性比較大,從育秧到成熟,都不能靠近水稻田。即使到了冬季,如果水稻田種了油菜和蔬菜,鵝還是不能放到水稻田里去。因此,水塘就是養鴨和養鵝的好地方。
三是生產用水。在南方農村,水塘在生產中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用來浸泡麻,我家鄉叫苧麻。把苧麻砍倒后,將麻桿成捆地放在水麻中浸泡半個月左右,然后拿出來剝掉,再進一步進行加工成織布的紗或線。別小看自家種的麻,舊時,我國工業不發達,農村身上穿的衣服和腳上穿的鞋子,就是用麻織的布或紡成的線做成的。
另外,水塘的水,還經常用來洗農具,干旱季節用塘水給菜地澆水等。
四、養殖水產。水塘養殖水生植物,可能用來做豬飼料。養魚、泥鰍、黃鱔、貝殼,既可改善生活,也有一些經濟收入。而水塘底部沉淀的塘泥,是農業生產最比較好的肥料。
房屋前面有水塘,在我國南方,特別是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地區以南地區,農村房屋前有水塘很正常,其在生活和生產中的作用也是顯而易見的,而在房屋后面有水塘就不多見,房屋前后都有水塘就更是罕見。
這句話表面上說房屋前面和后面,不能同時有水塘,實際上,不管房屋前面有沒有水塘,后面都不宜開挖水塘,哪怕水塘的開挖在建房的前面也不行。因此,南方很多地方有俗話說:“宅后有池塘,家敗人丁亡”。其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存在兒童安全隱患
兒童都有喜歡玩水的天性,特別是10歲以下的兒童,稍不留神,就去玩水了。房屋前面的水塘,視野比較開闊,相對來說便于觀察,小孩到水塘邊玩水,能及時發現,即使掉到水塘里,也能及時救出。
房屋后面的水塘,由于房屋抯擋了視線,再加上農村傳統民居,后面一般不開門窗,小孩到水塘邊玩水,一時發現不了,很容易造成兒童掉進水塘后溺亡。
我家祖層側后,曾經有一個小水塘,我曾祖父的兩個弟弟,當時一個一歲多,一個四歲,在小水塘邊玩,結果小的掉到小水塘,大的去救,兩兄弟都在小水塘溺亡。之后,這個小水塘被填平,用來種水稻。
二是不利于身體健康
房屋的前后有水塘,由于房屋夾在水塘中間,而水塘一年四季都灌滿水,塘水通過蒸發或從地下滲透,房屋內一年四季都比較潮濕,這樣就不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容易引發多種疾病,尤其不利于兒童居住。兒童身體脆弱,在舊時醫療水平低下的背景下,兒童身體健康出了問題,更容易夭折。
三是為了充利利用土地
通常來說,房屋前面有水塘就足夠用了,沒有必要重復開挖水塘。再說,舊時農村農業科技不發達,糧食產量很低,需要擴大種植面積,才能夠收獲更多的糧食。為了節省耕地,舊時農村不提倡到處開挖水塘,要用有限的土地種糧食。能開究水塘的土地,必定是適合種糧食的土地。因此,農村有句俗語說:“屋后有良田,家里必興旺”。
以上三種說法,對舊時農村來說,這句俗語的警示作用,還有是一定道理的。
“前塘及后塘,兒孫定少亡”借用為風水俗語后,又衍生出多條俗語,比如,“門前屋后開一塘,家敗財盡人又亡”、“宅后有池塘,家敗人丁空”等。
隨著這句俗語變成風水俗語,其中的含義也加入了一些風水方面的元素。比如,屋后開挖水塘,有悖于風水原則,造成房屋的前后皆是洼地,如此,家居環境運勢會走下坡路,會影響居住者的貴人運,沒有人緣,鄰里關系越來越惡化等。這種說法明顯帶有了迷信色彩,就不足為信了。
總而言之,我們現在對“前塘及后塘,兒孫定少亡”這句俗語的解讀,要充分了解其產生的歷史社會背景,才能正確理解其真實含義。這句俗語所說的鄉村兒童安全隱患問題,現在依然具有警示作用,我們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為農村兒童健康成長提供安全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