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脈雖處于政策支持與市場擴張的有利環境中,具備一定技術先發優勢,但其盈利能力弱、財務結構失衡、現金流緊張、高度依賴外部資源等結構性問題依舊嚴峻。在資本市場日益審慎的當下,微脈能否借助上市契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模式閉環,仍需持續關注與驗證。
據港交所官網披露,微脈公司(以下簡稱:微脈)已于2024年6月27日向港交所主板遞交招股說明書,由招商證券國際與德意志銀行擔任聯席保薦人。然而,僅一周后,7月3日,微脈便迅速提交更新后的招股書。根據修訂內容,2024年毛利由原披露的-129,720千元更正為129,720千元,2023年營業收入微調為627,564千元,年度虧損則上調至414,319千元。這一頻繁更正核心財務指標的行為,難免引發外界對公司財務披露準確性及內部控制能力的質疑。
圖片來源:微脈招股書
值得注意的是,財務數據的更正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微脈在快速推進上市進程中暴露出的一系列結構性問題的縮影。表面上,公司正處于收入增長期,部分財務指標也在邊際改善,但其背后的盈利能力、現金流質量與可持續性發展邏輯仍然存在諸多疑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重新審視微脈的商業模式與行業定位,尤顯必要。
AI+醫療的先鋒,盈利路徑仍模糊
微脈作為中國“AI+全病程管理”領域的早期探索者,依托人工智能構建了連接醫院、醫生與患者的數字化平臺,試圖重塑傳統醫療服務體系。2024年,公司已躋身行業前三,成為國內最大患者導向型AI賦能服務提供商。然而,其商業模式高度依賴政策支持與公立醫療體系,變現路徑模糊,商業化落地仍面臨挑戰。盡管具備技術先發優勢,微脈當前仍處于“技術領先、變現承壓”的階段,業務可持續性有待驗證。
圖片來源:微脈招股說明書
從財務數據來看,微脈2022年至2024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5.12億元、6.28億元和6.53億元,整體呈增長趨勢,但增速已明顯放緩。同期凈利潤連續三年錄得虧損,分別為-4.14億元、-1.50億元和-1.93億元,經營性虧損未能有效收窄。即便以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經調整口徑)計算,虧損凈額亦分別為-2.33億元、-0.99億元和-0.30億元,也未實現扭虧。整體來看,公司收入增長未能轉化為盈利改善,盈利能力仍缺乏實質性突破。
數據來源:Wind
分業務來看,微脈的收入主要來自經紀及保險服務、病情與病例管理、藥品及醫療產品銷售及其他產品。2024年,病情與病例管理收入達4.70億元,占比72.02%,為核心支柱;藥品及醫療產品銷售收入為1.26億元,占比19.36%;經紀及保險收入為0.56億元,占比8.62%。
從三年走勢看,經紀及保險收入2023年大增163.28%,2024年卻下滑37.48%,波動明顯;病情與病例管理服務增速放緩,2023年和2024年同比增幅分別為10.46%和7.49%;藥品銷售雖有增長,但受渠道和合規因素制約,擴張前景不明。其他產品收入則在2023年驟降93.89%,2024年被完全剝離,顯示公司多元化嘗試成效有限,整體收入結構依賴性強。
數據來源:Wind
毛利率方面,公司整體毛利率雖有提升,但仍處于偏低水平。2022至2024年分別為17.24%、18.85%和19.87%,改善幅度有限。結構上,經紀及保險業務毛利率雖從2.58%升至13.25%,但仍不具備吸引力;病情與病例管理業務毛利率雖穩定在22%左右,但其增長動能不足;藥品銷售毛利率則從28.07%降至12.10%,盈利能力明顯弱化。
數據來源:Wind
公司持續推動費用優化,銷售費用率從2022年的38.70%降至2024年的14.54%,管理費用率與研發費用率亦大幅下滑。然而,這種大幅削減開支的策略也帶來潛在隱憂——研發費用率從15.80%銳減至4.60%,可能削弱其技術產品迭代能力,與其“AI核心驅動”定位形成反差。
數據來源:Wind
值得警惕的是,微脈的財務結構呈現出一定脆弱性。2022年至2024年,公司資產負債率高達685.15%、865.71%和737.62%。截至2024年底,流動負債凈額高達20.43億元,負債凈額達19.59億元。雖然公司解釋稱上述負債主要源自可贖回優先股,且擬于上市后轉為普通股,但現階段其巨額負債對公司現金流與償債能力構成實質性壓力。
從現金流表現來看,微脈經營活動現金流三年均為負值,分別為-2.43億元、-0.83億元和-0.39億元,雖略有改善,但整體依賴外部融資維系運營。投資活動現金流波動較大,籌資活動為主要資金來源,2024年現金流入達1.10億元,顯示公司仍處于依靠資本輸血維持擴張的階段。
數據來源:Wind
在行業層面,微脈所在的全病程管理服務市場受益于政策紅利,市場規模快速擴張。數據顯示,中國全病程管理服務市場由2020年的163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61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39.3%,預計2030年將進一步擴大至3,654億元。然而,在規模擴張背后,行業仍面臨盈利模式不清、用戶付費意愿偏低、公立醫院合作落地緩慢等一系列結構性難題,市場“虛胖”與商業落地難題并存的風險不容忽視。
在招股書中,微脈提出了多項扭虧為盈的策略,包括依托與157家醫院的合作關系以及4,700余家醫療機構的資源網絡擴展業務規模;通過AI系統與多學科團隊提升運營效率;壓縮銷售開支控制費用;以及通過財務重組改善資本結構。然而,以上路徑或多或少均面臨外部依賴與內部約束的雙重挑戰。醫院端合作落地效率因地區差異而不一,AI系統對臨床診療效率的實質提升效果仍需市場驗證,而資本結構重組的效果也將受制于資本市場的整體表現。
此外,2022至2024年間,微脈因金融負債的公允價值變動分別錄得損失1.73億元、0.43億元和1.52億元。若上市完成后優先股得以轉換,此類損失有望不再發生,從而改善公司賬面利潤表現。然而,這類“技術性修復”難以掩蓋其主營業務造血能力不足的根本問題。
綜上所述,微脈雖處于政策支持與市場擴張的有利環境中,具備一定技術先發優勢,但其盈利能力弱、財務結構失衡、現金流緊張、高度依賴外部資源等結構性問題依舊嚴峻。在資本市場日益審慎的當下,微脈能否借助上市契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商業模式閉環,仍需持續關注與驗證。
作者 | 姚文溪
編輯 | 吳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