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體撤離!12萬投資者迎來證監會的嚴厲警示!
3000億保險巨無霸,自7月8日起進入60天退市倒計時!
消息一出,市場瞬間沸騰,苦等兩個月,最終迎來壞消息,這讓持有股份的投資者如何承受?
貪心不足蛇吞象
天茂集團全名天茂實業集團,與A股其他上市公司類似,天茂實業并無實體產業,主營業務為保險。
與其稱作天茂,不如直接稱為國華人壽更為貼切。
因為就目前情況而言,其全部收入幾乎來源于旗下控股子公司——國華人壽。
然而此時,天茂集團的12萬名股東,正處在煎熬之中。
7月8日復牌當日,天茂的股票代碼前被加上“*ST”的標識,令所有人感到不安。
這也意味著,如果60天內仍無法提交2024年年報,這家管理著3000億資產的保險集團將面臨強制退市。
事件起因非常簡單。
4月30日是年報提交截止日,但天茂集團卻未能提交任何資料。
2024年的年報未見蹤影,連同2025年一季度報告也一同消失。
更嚴重的是,他們甚至連審計機構出具的“無法表示意見”報告都無法提供。
拖延再三,證監會終于采取行動。
從5月份立案調查開始,按規定給予了兩個60天的寬限期。
第一個60天悄然過去,7月8日起,進入最后的60天期限。
而匯添富基金更是雪上加霜,在七月初將天茂估值直接下調至0.27元,相比停牌前2.74元的價格,縮水超過90%。
不僅如此,中證1000指數也將天茂剔除成分股名單。
資本市場的淘汰機制,就是如此無情。
投資者的心情可想而知,人均持股3.76萬股,按當前估值計算,每人損失超過10萬元。
有人在股吧中傾訴:“原本想賺點小錢,沒想到把老本都搭進去了!”
天茂陷入如此困境,還得從劉益謙說起。
這位被稱為“法人股大亨”的資本巨頭,2024年在胡潤富豪榜上的身家仍有345億元。
他通過新理益集團,自2001年起買入“湖北中天”化工企業股份,到2002年底已成為第一大股東。
2004年公司更名為天茂集團后,長期涉足化工和醫藥領域,業績平平。
真正的轉折發生在2015年。
那一年,天茂通過98.51億元定增,用其中72.4億元收購了國華人壽43.86%股權,并以25.5億元對其增資。
2016年成功控股國華人壽后,劉益謙做出了更大膽的決策:2018年徹底剝離原有業務,專注于保險板塊。
三年后,劉益謙試圖讓天茂吸收合并國華人壽,期望成為A股第六家上市險企。
但這一計劃在2020年突然終止。
現在回想起來,那可能是噩運的開端。
賠付激增劉益謙變賣資產
其實從財務數據中,就能看出各種問題。
2014年至2019年是營收的高峰期。
國華人壽凈利潤從14億元增長至22億元,貢獻了天茂97.58%的營收。
但好景不長,2020年開始,國華人壽利潤驟降至11.1億元。
隨后的數據更加慘淡,2021年降至8.49億元,2022年進一步下降至4.84億元。
到了2023年,形勢徹底失控。
天茂虧損6.518億元,國華人壽更是巨虧11.55億元。
而2024年的業績預告顯示,還將繼續虧損5億至7.5億元。
國華人壽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經營數據令人震驚。
保費收入持續下滑,而賠付支出卻激增至218.22億元。
這是因為國華人壽此前銷售的是高收益理財型保險產品。
如今由于產品大量到期,必須逐一兌付。
與此同時,投資端表現不佳,2023年投資收益為75.66億元,同比下降24.3%。
其中485.84億元投向信托計劃,具體用途成謎。
企業的償付能力也在持續惡化。
2024年第三季度,企業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僅為84.78%,遠低于100%的監管標準。
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
天茂2021至2023年的營收分別為495.8億元、496.2億元、497億元,三年幾乎完全一致。
巧合的是,國華人壽各地分公司這幾年也因財務造假頻繁受到處罰。
再看股價走勢,如同過山車一般。
這種異常波動,確實讓人不得不懷疑背后原因。
面對困境,劉益謙展開了瘋狂自救。
他在天茂集團的家族持股超過60%,投資成本103.92億元,但目前市值不到90億元,賬面虧損14億元。
再看長江證券的投資,堪稱慘烈,2015年斥資100億元購入14.72%股份,如今僅值約57億元,虧損嚴重。
湖北國資也已出手,現已收購長江證券17.41%股份,正密切關注控制權動向。
資金緊張的劉益謙別無選擇,只能變賣資產。
2023年8月,他在香港拍賣39件藏品,累計套現5.44億港元。
同年11月,又出售一幅《春日山水》,僅拍得9453萬元。
要知道,他曾豪擲2.8億港元購買明代成化雞缸杯,如今卻只能割肉求生。
此外,國華人壽也在拋售資產維持運營。
2024年底,持續減持新世界股票,套現約2.5億元,但賬面仍虧損超過3億元。
而天茂集團的股權質押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若股價繼續下跌,爆倉風險極大。
層出不窮的問題
劉益謙四處投資,包括100億元投入長江證券,數十億元購買藝術品,資金來源引發質疑。
市場普遍猜測,他可能動用了國華人壽的保險資金。
另外一點是,其投資水平堪憂。
國華人壽所持多只股票已退市。
房地產投資更是在行業寒冬中遭受重創,損失慘重。
但最根本的問題,還是商業模式出現了嚴重缺陷。
國華人壽主打高收益理財保險產品,如“國華泰山5號”等,在高利率時期尚能維持。
但在當前利率持續走低的情況下,750日移動平均國債收益率曲線不斷下行。
保險公司必須大幅計提準備金,導致利差損失不斷擴大。
這種模式,在低利率環境下顯然難以維系。
而監管部門的態度已經非常明確。
自5月立案以來,所有可能的機會均已給予。
但在退市新規下,年報無法提交即被視為重大違規,無一例外。
對12萬名投資者而言,維權或許是唯一出路。
若證監會認定存在信息披露違規,在違法行為期間買入并造成損失的投資者可索賠。
關鍵是要保留交易記錄,注意3年訴訟時效。
至于退市后的去向?別指望新三板了,極有可能是“老三板”。
那里幾乎沒有流動性,賣出幾乎無人接盤。
過去五年,因年報問題退市的公司,股價平均跌幅超過70%。
距離9月6日還有不到60天。
劉益謙還有什么辦法?12萬名投資者該如何應對?
這些問題,很快就會有答案。
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在資本市場,信息透明是生存的根本。
一家連年報都無法提交的企業,還談何未來?
結語
天茂集團的退市危機揭示了資本市場的殘酷現實,昔日保險巨頭淪為*ST股票,3000億帝國瀕臨崩潰,12萬名投資者蒙受巨大損失。無論多么龐大的保險集團,多么強大的資本大佬,一旦違背市場規則,終將難逃懲罰。年報不是一張紙,而是企業的生命線。9月6日的審判日益臨近,12萬名投資者的命運懸而未決。這場退市危機提醒我們,在資本市場沒有僥幸,只有規則。
參考文獻:1.紅星新聞-2025-07-07——《天茂集團拉響退市警報,估值被下調超90%,實控人是“雞缸杯大佬”劉益謙》2.每日經濟新聞-2025-07-08——《天茂集團變更為“*ST天茂” 7月8日復盤跌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