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總是驚人地相似。
孟晚舟事件,至今讓無數人意難平。
2018年12月1日,華為公司副董事長孟晚舟在加拿大溫哥華國際機場轉機時,被加拿大警方應美國司法部要求拘押。
理由是:美國指控她“違反對伊朗的制裁”,但始終未能拿出直接證據。
在那之后的1028天里,她被強制居住在溫哥華住所,腳踝上掛著電子定位器,出門必須報備,行動受限,生活被監控,形同軟禁。
加拿大的配合,毫無疑問是對美國意志的忠實執行。
這起事件并非單純的司法行為,它揭開了美國“以法為器”,對中國高科技企業進行壓制的真實面目。
華為作為全球 5G 領域的領先者,長期被美國視為 “競爭對手”。
孟晚舟雖然于2021年9月24日成功回國,搭乘中國政府包機抵達深圳,但整個事件留下的創傷和警醒,遠未結束。
她回來了,但那套打壓中國科技的手段,卻沒有停止。
如今,這種策略再次上演,不過這次不是在加拿大,也不是華為的高層,而是一名普通的中國工程師,在意大利米蘭機場,被美方“跨洋遙控”抓捕。
背后依舊是美國的影子,依舊是“長臂管轄”,依舊是打壓中國關鍵技術人才的老套路。
舊事重演,風波再起。
2025年7月3,33歲的中國公民徐澤偉與妻子乘坐中國國際航空公司CA967航班抵達意大利米蘭。
剛出登機口,便被意大利警方當場控制。
扣押地點:米蘭馬爾彭薩機場。執行單位:意大利警方。下達指令:美國FBI。
FBI指控他參與2020年針對美國新冠疫苗機構的網絡攻擊,罪名多達九項。
計算機欺詐、身份盜竊、非法入侵、共謀電信欺詐,這些罪名聽上去像是劇集里的黑客頭目。
一旦這些罪名成立,徐澤偉將面臨數十年的監禁。
可徐澤偉的真實身份,是上海積塔半導體公司的一名IT部門主管,他的日常工作,是維護企業信息系統,與疫苗研發、黑客攻擊八竿子打不著。
這一指控實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而且拿得出手的證據,只有一個“關聯郵箱”與一封“匿名線報”。
甚至沒有清晰的IP地址、設備數據、轉賬記錄,沒有任何有利的證據證明,徐澤偉參與了他們所指控的黑客活動。
更關鍵的是,徐澤偉的手機早在2020年就被盜,郵箱極有可能早已失控。
但美國司法部依然執意推進。
為什么?
因為徐澤偉的另一個身份:他所在的企業,是中國半導體自主制造體系的關鍵節點之一。
上海積塔半導體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布局中的重要企業,專注于特色工藝集成電路制造,其業務涵蓋功率器件、模擬電路、射頻芯片等領域。
這些都是半導體自主制造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對于保障中國在相關領域的產業鏈安全和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義。
徐澤偉作為該公司 IT 部門主管,其工作與企業核心業務的信息系統維護相關。
美國以所謂“網絡攻擊”罪名對其進行指控并要求引渡,結合當前中美在科技領域的競爭背景,這一事件被廣泛認為是美國濫用司法手段。
針對中國高科技產業進行遏制的又一表現,其真實目的遠超單純的“司法追責”,本質上是對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的打壓。
至于這次美國為何選中意大利?
因為意大利正處于中美科技拉鋸的夾縫中。
一方面,意大利對中國存在高度的出口依賴,2024年,對華出口高達287億歐元,葡萄酒、奢侈品等行業都離不開中國市場。
另一方面,美國的壓力步步緊逼。
2025年4月,美國宣布將對中國產品加征至125%的關稅。歐盟雖未正面回應,但意大利作為成員國,不得不承擔連帶沖擊。
而就在今年,意大利議會還剛剛通過一項新稅收政策,重點支持綠色制造、智能制造、半導體產業發展。
這項政策的核心,是通過財政補貼和稅收減免吸引投資,扶持本土產業。
這與中國的積塔半導體定位高度重合。
美國在這一時間點選擇抓人,意大利迅速響應,是否正好構成了一場交換?
一場司法配合,換取美方在技術、市場、政策上的支持,未可知,但足夠合理。
事件發生后,中國政府迅速采取行動。
中國外交部迅速發聲:譴責這種無端拘捕的行為,指出這是霸權主義的表現,是對中國公民合法權益的嚴重侵犯。
敦促意大利方面尊重事實和法律,不要淪為美國政治操弄的工具,盡快妥善解決此事,讓徐澤偉平安回國。
中國駐米蘭領館也第一時間介入:向意大利警方提出申請探視并獲得批準,7 月 8 日,中國駐意使館緊急約見意外交部官員,要求 “立即釋放中國公民”。
同時,中國法律團隊已啟動法律援助工作,有報道稱律師團隊將圍繞美方證據不足、身份誤用、政治動機等角度展開抗辯,力爭將徐澤偉的羈押方式從監禁轉為電子手環居家監控。
與此同時,輿論戰線也早已全面鋪開。
多家中央媒體連發評論,指出這起事件并非孤立,而是美國“長臂管轄”濫權的又一次變種,其本質是對中國半導體技術崛起的恐懼與遏制。
從外交部,到使館,到律師團,再到媒體和公眾——中國這次沒有沉默,也不會后退。
中國,不再是過去那個任人宰割的中國。
曾經的我們,面對霸權只能據理力爭;現在的我們,有了更多底氣,也有了更多手段。
對比孟晚舟事件,徐澤偉案所面臨的局勢更加復雜,也更具挑戰性。
首先,從行業屬性來看,半導體相較于通信行業,在當前國際科技競爭中的敏感度更高,幾乎成為中美技術博弈的主戰場。
其次,從法律環境上看,意大利作為歐盟成員國,其司法程序受到《歐盟引渡公約》等一系列歐盟法律框架的制約。
這意味著中國難以通過傳統的雙邊談判方式直接干預案件走向,交涉路徑更加曲折。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局勢全無轉機。
目前,美國FBI提供的證據鏈仍顯得極為薄弱,所謂的“關聯郵箱”與“匿名線報”不僅缺乏技術支撐,更難以直接指向徐澤偉本人。如果在法庭上加以剖析,這些指控極有可能被逐一擊破。
而且,此次事件國際媒體與公眾輿論的傾向也普遍站在徐澤偉一邊,民意的壓力正逐步形成反制力量,將迫使美國在政治層面重新審視此案的處理方式。
與此同時,中國方面的反制手段也已開始醞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外國制裁法》,中國完全可以對參與此次構陷行為的美國相關人員實施對等制裁。
并將此案作為典型案例,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中挑戰美國濫用出口管制與加征關稅的行為,通過多邊博弈間接施壓意方。
接下來的時間,將是多方力量角逐的關鍵窗口期。
如果中國能夠在外交交涉、法律抗辯與國際輿論三條戰線上形成合力,徐澤偉仍有機會復制 “雖晚終歸” 的結局。
徐澤偉事件,不只是一個中國工程師的個人命運。
它是一場科技博弈的縮影,是美國司法體系對全球科技人員的一次警告。
是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維護科技主權的一次考驗。
歷史或許會重演,但結果肯定不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