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品牌的旁光
在汽車公關屆,車馬費這三個字,已經從“基本尊重”淪為“神秘獎勵”
曾經,媒體老師去車企活動,是被當“座上賓”的。
全程商務艙+五星級酒店,送行李送伴手禮;
拍攝配專職司機,餐飲配香檳,一進場就是CEO握手三連:“老朋友來啦~”
現在呢?
接機:沒有
交通:自己打車,留發票報銷
住宿:預算里普通那一檔還要你墊付
飯:自己買,餐標別超50
你以為你來試駕是為了“專業報道”?
品牌以為你來是為了“熱愛發聲”。
寫了稿、發了圖,結果車馬費:
一直在“流程中”,從不見到賬上來。
問一下:說“財務那邊在走流程”;
再問一下:說“領導對稿子反饋不太滿意”;
最后你急了,他們就冷冷地回:“這個本來也不是硬性要求?!?/p>
媒體人愣住了,我這是來試駕的,怎么還得帶KPI來的?
“老師”這個詞,只是個歷史遺留問題
在這個行業,喊一聲“老師”,只是出于習慣,不代表尊重。
當年媒體人在車企傳播體系里是金字塔頂端的資源,能寫稿、能發聲、能引導行業風向。
但時代一變,他們成了“可替代項”:
不帶貨、不漲粉、不直播;
發篇稿還要堅持表達,發票流程還賊復雜;
最致命的是——內容看的人少了。
從傳播矩陣主力變成“人情內容備選”,地位掉得比庫存車價格還快。
但是車企真的沒錢了嗎?
有錢,當然有。
只不過都給了抖音、B站、小紅書的達人了:
車企眼中的傳播優先級如下:
抖音頭部主播 > 抖音百萬車評號 > 小紅書顏值KOL > 快手土味段子手> 微博噴子王 > ……> 你,一個正兒八經寫稿的媒體人
那些人,來了就有出場費,發不發內容再商量;
內容沒轉化也無所謂,只要氣質夠符合“品牌年輕化”就行;
一句話不滿意可以讓品牌反復妥協,全程高度配合。
他們是平臺寵兒,是預算入口,是品牌的KPI伙伴。
車企現在要的不是專業判斷,是“熱度指標”。
傳播鄙視鏈的倒掛,是一場話語權轉移
車企不是不懂傳播,而是他們更懂流量。
媒體想講道理,達人只要說:“老鐵你看帶派不”
媒體寫三千字試駕稿,完讀率不高;
達人拍一個30秒視頻,點贊3萬。
自己寫的“前麥弗遜式獨立懸架”,達人可能只重復一句:
“家人們,你看這個車到底帥不帥?”
品牌不是不要內容,而是專業垂直內容需要的少了。
它們要的是“現象級”,而不是“解釋型”;
要的是“種草熱帖”,而不是“理性分析”。
品牌部同學要提報預算,他們最后都會問一句:
“這個內容有沒有ROI截圖?”
拖欠車馬費,只是媒體出局的開場哨
你以為你是被“忘記了”,其實是被默認為不重要了。
拖欠車馬費,不是財務的問題,是傳播決策的問題。
它傳遞的信息很明確:車企不再依賴垂直媒體了。
甚至很多車企,公關預算已經快被整合到市場里,
預算統投達人、平臺、短視頻、紅人直播,
媒體那一小塊,連個專屬負責人都找不到。
這不是尊重的減少,是體系的重構。
媒體老師的車馬費遲遲不到賬,而達人連轉場車都是商務的
這一切你不能說錯,只能說時代換人了。
媒體寫稿沒幾個人看,達人直播搞不好來了上百個線索。
品牌不是傻,只是現實得令人心寒:
傳播,早就不是講理的地方了,而是看誰能吵得最熱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