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美國給出“關稅緩和期”的最后期限,不過特朗普已經將其推遲到了8月1日。其實早在這一天到來之前,特朗普已經做好了完全的應對措施,甚至將早已準備好的“最后通牒”搶先一步送到了最大的盟友歐盟手中。
與此同時,中方也嗅到一些國家可能會為了和美國達成關稅協議,而不惜犧牲掉中國的利益。于是,中方的反制通告就這么被擺放在了歐盟27國的案頭,內容很簡單,如果配合美國的行動,那就別怪我們出手太狠。
那么,這些國家會在中美之間如何做出取舍?中方的“反制通告”和美國的“最后通牒”,究竟哪個更有威懾力?
夾縫中的“第三極”
世界經濟的棋盤上,中美歐這三個最大的玩家,正在上演一出極其不穩定的“三體”大戲,尤其是對歐盟而言,日子從未如此糾結。雖然是由多個國家組成的巨大經濟體,可一旦面對來自中美的施壓,這個經濟體突然就開始變得搖搖欲墜起來。
一邊是它的老盟友美國,揮舞著關稅大棒,威脅要對歐洲的農產品、汽車、鋼鋁輪番加征重稅,步步緊逼;另一邊,則是它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過去那種美歐聯手向中國施壓的默契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場三方權力相互撕扯的亂局。
在這種混亂中,歐盟內部滋生出一種危險的投機心態。他們似乎想復制美國的極限施壓,逼迫中國讓步,同時又舍不得龐大的中國市場,渴望實現“兩頭通吃”的戰略美夢。然而,既要又要終究是癡人說夢,而這場風暴的引信,最終由布魯塞爾親手點燃。
2025年6月20日,歐盟委員會首次動用了一件塵封已久的武器——《國際采購工具》(IPI),他們宣布,在未來五年內,禁止中國企業參與任何價值超過500萬歐元的歐盟公共醫療器械招標。給出的理由冠冕堂皇:所謂中國市場存在“歧視”,排斥歐洲產品。
要知道,這并非孤立事件,因為在此之前,歐盟已經對高歌猛進的中國電動汽車揮下了關稅大刀,最高加征38.1%的懲罰性關稅,盡管德國的汽車巨頭們對此心急如焚,連聲反對。但為了迎合美國,歐盟還是下意識的損害掉了中國的利益。
從汽車到醫療,在歐盟最初的設想中,這種對抗性政策的下發無異于是為了保全歐盟的利益,但卻忽略了今年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重要年份。中方想要讓雙方在經貿層面再上一層樓,卻很可能因為歐盟的決定而不得不做出全新的選擇。
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
歐盟或許沒有料到,回應會來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中國的耐心顯然已經耗盡。過去那種迂回調查、預留緩沖期的外交游戲,被徹底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簡單、直接、對等的硬剛,就在王毅外長訪歐期間,中國的反制措施就已落地。
一招“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同樣是醫療采購領域,同樣設定了一個與500萬歐元基本對等的門檻(4500萬人民幣),歐盟企業,出局。這一下歐盟直接蒙了,原本歐盟以為自己是“莊家”,結果中國反制這么一出手,直接將其變成了“散戶”。
不過,中方這一腳回旋踢,又踢得極有分寸,因為中方特意豁免了那些在中國境內投資設廠的歐洲企業。這一招可謂釜底抽薪,精準地向歐洲內部傳遞信號:我們打擊的是布魯塞爾的政策,而不是真心合作的伙伴。
與此同時,戰火并未就此停歇,緊接著中國又對原產于歐盟的白蘭地加征最高近35%的反傾銷稅,利劍直指法國的核心利益。這套組合拳清晰地表明,任何單方面的施壓,都將迎來即時且加倍的代價。
致命的誤判,高估了自己,也看錯了對手
歐盟為何會走上這條高風險的鋼絲?本質上應該是特朗普提前發出的最后通牒,高達50%的關稅懸在歐盟頭頂,這讓歐盟產生了一種錯覺,只要答應美國提出的條件,甚至配合美國針對中國的行動,就能得到“寬恕”。但這一選擇,去暴露了兩個致命的戰略誤判。
其一,是嚴重高估了自己在中美博弈中的“籌碼價值”。布魯塞爾的一些政客天真地認為,中國為了在地緣政治上拉攏歐洲,會無限度容忍其帶有歧視性的貿易壁壘。他們似乎忘了,今天的中國,尤其在高端醫療器械等領域,強大的本土產業鏈,有了去和歐洲“硬碰硬”的資本。
其二,是嚴重低估了中國捍衛“對等原則”的決心。或許是過去中方相對溫和的溝通方式,讓歐盟產生了一種錯覺,以為自己可以不斷試探中方的底線而無需付出代價。他們沒讀懂,忍耐和退讓,從來不等于軟弱。
更何況,歐盟內部早已不是鐵板一塊,德國擔心汽車業受損,匈牙利積極與中國深化合作,而法國則扮演著對華強硬的推手。這種內部的撕裂,讓所謂的“歐盟立場”搖擺不定,在面對美國壓力時,更顯得“欺軟怕硬”,缺乏真正的戰略自主。
沒有退路就是唯一的出路
僵局之下,各方仍在試探與布局,盡管貿易戰線炮火連天,但高層溝通的門并未完全焊死。中國外長近期訪問歐洲,而一度被歐盟單方面取消的中歐峰會,據說也將在7月下旬重啟,這或許是為局勢降溫的最后窗口。
中國的反制策略,也并非一味猛打,無論是豁免在華歐企,還是給部分白蘭地酒商留出承諾價格的通道,都體現了一種“懲罰與拉攏”并存的“精準靶向治療”。既亮出了肌肉,也為歐盟內部的務實派保留了談判和轉圜的余地。
然而,如果找不到出路,歐盟將面臨極其高昂的治療成本。有智庫測算,與中國脫鉤將使其每年損失數百億歐元,而醫療采購禁令更會讓其本土設備成本飆升三成。這張賬單,最終只會由歐洲的納稅人和消費者來買單。
歷史早已證明,一味的妥協換不來尊重。在這場考驗智慧與實力的全球新牌局中,歐盟必須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否則,它將為自己的戰略誤判,付出沉重的代價,不是嗎?
信息來源:
東南網2025-07-08《特朗普關稅函為何“漏掉”歐盟》
環球網2025-07-09《財經觀察:中方限制采購歐盟醫療器械,影響有多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