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呂昊俊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石佳)“補償款呢?糊弄誰呢!”牧民呼格吉勒圖脖頸青筋暴起。“錢就這些,多了給不了!”企業代表情緒激動。前不久,在內蒙古包頭達爾罕茂明安聯合旗,一場因征地賠償產生的矛盾糾紛,始終僵持不下。
眼看要動手,包頭邊境管理支隊民警嘎拉巴特爾一把攥住呼格吉勒圖手腕:“吼破天錢能掉下來?坐下!”轉頭對企業方:“王總,牧民認理,咱一筆筆捋。”
“‘三叉戟’來得正好!這事評評理,我們信你!”牧民呼格吉勒圖一聲呼喊,將希望寄托在匆匆趕到的三位老民警身上。
“三老流動工作站”民警開展實地走訪。受訪者供圖
被牧民稱為“草原三叉戟”的三位老民警,平均警齡31年。嘎拉巴特爾蒙漢雙語精通,高岳是辦案專家,王忠有“把石頭嘮開花”的耐性,他們是包頭邊境管理支隊的“金字招牌”。
“五天,五天內我們給你們解決。”嘎拉巴特爾拍著胸脯承諾。在這片草原工作了半輩子,他們對這里的每一戶牧民、每一家企業都了如指掌,當即給雙方吃下一顆定心丸。
“三老流動工作站”民警總結工作經驗。受訪者供圖
面對復雜糾紛,“三老”啟動“多方聯調”模式。此后日夜顛簸600余公里:協調蘇木政府、對接測繪公司、與企業拉鋸談判。五天后,當第三方測繪數據攤開時,雙方都沉默了。“草原上的牛羊尚知共享水草,咱們更該互相體諒。”高岳的話如春風化雨,最終,企業負責人主動提高補償標準,牧民也體諒做出讓步,雙方矛盾在握手間化解。
“等報警再出警,小火早燎原了。”該支隊相關負責人點出關鍵:“三老”流動工作站靠幾十年攢下的“臉熟”,主動尋找未爆的“雷”。“我們仨經驗足、懂蒙語、牧民信得過。”王忠笑著說,“開上車,帶著本兒,跑到牧民家、草場上、礦點邊,坐下來耐心嘮,拉著政府、企業一起談,在聊天中解疙瘩。”
“三老流動工作站”民警開展矛盾糾紛聯合調解會。受訪者供圖
“‘三叉戟’老師的辦法,就像塞給咱年輕民警的‘經驗大禮包’,解渴又管用!”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包頭邊境管理支隊民警馮皓田,談起老哥仨,語氣里滿是感激。
工作站不僅能化解矛盾,更要傳幫帶。通過“老將出馬”傳幫帶、“主動服務”排隱患、“多元聯動”聚合力、“薪火相傳”促傳承,該支隊已培養20余名青年調解骨干。
“經驗包”里裝的,不僅是技巧,更是深入骨髓的為民情懷。該工作站成立以來,累計化解矛盾糾紛50余起,群眾回訪滿意率極高。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