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重建山東省委到指揮華東戰場,他用13年熱血澆灌齊魯大地。這位沉默的開拓者兩度入獄不屈服,75萬件棉衣一夜籌齊,卻在土地改革中主動背負誤解。
當燈光深夜仍亮在農機部辦公室,病痛從未打斷他翻動文件的聲音——歷史終將記住這個用自行車蹬出紅色防線的名字。
1986年5月30日一大早,一個平常的日子,在北京,一位80歲的老人悄悄離開了人世。
他的離世,靜悄悄地沒有被太多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們記起,可是,對于生活在山東大地上的老一輩人們來說,他的名字仍頗具分量,他用13年的青春和熱血,汗水與血水,在山東大地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紅色烙印。
他就是我黨最大抗日根據地——山東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創建者黎玉,曾官至山東省政府主席。
抗日戰爭時期,黎玉領導的山東省將收入的三分之一供給了延安,在解放戰爭時期,山東參軍人數多達58.9萬人,分管支援前線工作的黎玉居功至偉。
可是,讓人不解的是,此后的黎玉卻默默無聞,不僅缺席了七屆二中全會,甚至連上海市委秘書長的職務都被宣布撤銷,直接降為上海市勞動工資處處長。
一個居功至偉且位高權重的我黨抗日根據地的重要創始人,為何在建國后官職一降再降,直至只當了個小小處長了呢?
這一切,都要從黎玉特殊的戰斗成長經歷說起。
兩度入獄
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崞縣一戶富裕家庭的黎玉,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在崞縣中學讀書的時候,黎玉開始受到新思想新文化運動影響,很快走上革命的道路。
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后,年僅19歲的黎玉,在崞縣組織學生參加反帝愛國大游行。
這一次的愛國游行,進一步激發了黎玉的政治意識和思想覺醒。
此后,黎玉更是如饑似渴閱讀《共產黨宣言》,和同學們一道發起成立“讀書會”、“協進社”,在校辦刊物《撼陰報》上撰寫進步文章,宣傳民主進步思想。
此時年少的黎玉,已經堅定站在了勞苦大眾中,為他們發聲,為他們爭取,盡管黎玉本人出身富裕之家。
1926年7月,中共崞縣中學地下黨支部成立,這年的9月,黎玉就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自加入到了中國共產黨的隊伍中,黎玉積極參加校內外各種秘密革命活動,很快就引起了地方當局的注意和秘密監視。
1928年3月,黎玉和另外6名黨員,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后兩度入獄。在監獄中,黎玉始終堅貞不屈,堅決不吐露組織上的任何秘密。
一年后的1929年4月,黎玉被保釋出獄回家。
出獄之后,黎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設法與黨組織取得聯系,然而,讓黎玉無比傷心失望的是,山西省的黨組織早已遭到破壞,黎玉也因此,與黨組織失去了聯系。
這之后,萬般無奈下,黎玉決定報考北平的學校,天資聰慧的黎玉,同年就考入國立北平大學法政學院,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進入北平大學法政學院后,黎玉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登報尋找自己失散多年的母親,這個“母親”,其實并不是真的是自己的媽媽,而是黨組織。
此時的黎玉已經在心里把黨當成了自己親愛的媽媽。
幾經輾轉,黎玉最終被中共法政學院黨支部正式接受了黨組織關系。
就這樣,黎玉重又回到了黨的懷抱。
那一刻,黎玉喜極而泣。
自此之后,黎玉得以繼續從事未竟的革命事業。
徂徠山起義
1930年10月至1931年初,黎玉先后擔任中共北平市委市政工作委員會書記、職工部長、中共河北省石家莊中心縣委書記、直中特委書記等職。
1933年,黎玉再次接受黨組織交給的重任,出任中共唐山市委書記,負責重建被敵人破壞的唐山地下黨組織。
重建了唐山黨組織后,黎玉并沒有滿足于此,1934年1月,黎玉又組織領導了震驚中外的開灤五礦同盟工人大罷工。
這次大罷工,共有3萬余工人參加,前后共持續了三個月零五天,有力打擊了英日帝國主義和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充分體現了開灤工人團結一致的大無畏精神和反抗斗志。
年輕的黎玉在一次次血與火的斗爭中,迅速成長起來,不僅增強了斗爭的意志,更鍛煉了與敵人斗爭的勇氣和智慧。
黎玉在一次次革命斗爭中表現出的勇氣和智慧,極強的組織管理和領導能力,都讓上級領導非常欣賞,因此,1936年,黎玉被中共中央北方局派往山東,擔任山東省委書記,重要任務就是恢復和重建被敵人破壞的中共山東省委組織。
黎玉自此開始了在山東長達十三年的革命斗爭生涯。
面對抗日斗爭前夕山東嚴峻的斗爭形勢和白色恐怖,黎玉潛伏在山東濟南,以拉黃包車為掩護,日復一日致力于恢復和重建山東地下黨組織,由此成為山東地下黨組織建設的功勛人物。
黎玉清楚記得,5月1日這一天,在山東濟南四里山的北面,一片茂密生長的松柏樹下,黎玉用鏗鏘有力的聲音告訴黨員同志們,我們接下來的任務,就是重建山東地下黨組織。
此時,暮春時節的陽光,從松柏茂密的枝葉間,一點一點滲透下來,落在了每個人的臉上肩上,落在碧草青青的春天的大地上,每個人都眼神堅定地望著遠方,內心一片光明溫暖,充滿了對革命必勝的決定信念。
此后,在黎玉的組織帶領下,山東的地下黨組織一點一點恢復和重建起來。
當親眼看到魯西北、魯東、魯北和膠東的各個特委或工委,猶如星星之火一般,陸續恢復和重建起來的時候,黎玉的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黎玉的組織領導下,至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山東全省和省委有組織聯系的中共黨員人數從原先的500人激增至2000人。
此時,日軍的兩個多師團主力3萬余人,沿著津浦路南下,直撲山東濟南,山東形勢危急。
1937年12月27日,山東王韓復渠10萬大軍不戰而退,日軍長驅直入,濟南淪陷。
濟南淪陷的第二天,黎玉主持召開山東省委緊急會議,決定在全省發動武裝起義。
1938年1月1日,山東省委在徂徠山舉行起義誓師大會,宣布成立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四支隊,北方局派來的軍事干部洪濤、趙杰擔任正副司令,黎玉任政委。
起義隊伍成立后,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發展到5個中隊。2月18日,在四槐樹戰斗中,起義隊伍斃傷日軍40余人,炸毀日軍汽車2輛,軍威大震。
起義隊伍其后轉戰魯中各地。至本年4月,起義隊伍發展到4000余人,成為魯中地區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
毛主席聽到這個消息后,非常高興,在延安的窯洞前接見了奔赴延安匯報工作的黎玉。黎玉再次向毛主席提出希望派軍事干部和主力團到山東從事抗戰的請求。
毛主席當即同意了黎玉的請求,并樂呵呵笑道,以后給你們調派一個有名的紅軍將領,再派一支主力部隊去,他們就不敢再叫你“土八路”了。
1938年12月,八路軍山東縱隊正式成立,四支隊編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四支隊。
八路軍山東縱隊首次在山東打出了八路軍的旗號,打響了山東省委獨立領導山東抗日戰爭的第一槍,揭開了山東黨組織獨立自主領導抗日戰爭的序幕,意義重大,而黎玉的首創之功,居功至偉,更是有目共睹。
“富農路線”
1939年3月,由羅榮桓、陳光率領的八路軍115師挺進山東,和山東縱隊協同作戰,開辟了山東抗日斗爭新局面。
1939年6月,徐向前和朱瑞帶領一批延安優秀干部抵達山東,組建八路軍第一縱隊,不久后,又與黎玉的山東縱隊機關合并,便于統一指揮作戰,黎玉擔任山東縱隊政委。
在并肩作戰的烽火歲月里,黎玉和羅榮桓成為了親密的戰友。
據不完全統計,1938年上半年至1940年上半年,黎玉組織領導山東軍民共進行了大小2000多次戰斗,斃傷俘日軍松井山村中將以下日軍近2萬人,偽軍2.5萬余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
1943年3月,中央軍委下令成立新的山東軍區,羅榮桓擔任司令員兼政委,黎玉擔任副政委兼山東分局副書記,實現了山東抗日根據地黨政軍一元化領導。
此外,黎玉主導的山東抗日根據地秘密籌金運金行動,還大大減輕了延安的財政負擔。
黎玉在筆記里寫道,山東抗日根據地的收入的三分之一都上交了延安。
解放戰爭期間,黎玉堅決執行上級“北上拓展,南下固守”戰斗策略,為東北戰場提供了大量軍事支援。
1947年初至1948年夏,山東全省為東北前線運送了4億斤糧食。1947年那個嚴寒的冬天,前線將士急需保暖衣物,黎玉一聲令下,山東全省男女老少人人動手,一夜之間,就為前線提供了75萬件棉衣,為前線將士保持持久戰斗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一年,黎玉一面積極支持東北解放戰爭,一面在山東著手開展土地改革。黎玉按照毛主席《五四指示》的要求,主持制定了《九一指示》,在山東開展土地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哪知,1947年1月,主持華東局工作的饒漱石到山東后,與康生勾連到一起,將矛頭直接指向黎玉等山東地方干部,執意認為黎玉在山東推行的土地改革,是“富農路線”,污蔑山東地方干部。
1947年6月下旬,饒漱石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華東局擴大會議,對黎玉批判。后來,黎玉十多年在山東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績被全盤否定。
處于痛苦斗爭中的黎玉,從當時的解放戰爭大局出發,默默接受了一切并作出個人檢查。
多年以后,回憶起這段經歷,黎玉寫道,為了避免內部分裂,確保戰爭的勝利,我只能從一切服從戰爭,服從領導班子的穩定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以犧牲個人以維護黨的最大利益。
1949年春,中央研究決定,黎玉不得參加黨的七屆二中全會。
1949年3月,在組織的安排下,黎玉南遷,自此離開了他戰斗工作長達13年之久的山東大地。
離開山東時,黎玉的心情是復雜的。新中國成立后,黎玉出任上海市委秘書長,當時的上海市委書記正是饒漱石。
在上海擔任秘書長三年后,黎玉被免去秘書長職務,降級擔任上海市勞動工資處處長。
1953年后,黎玉調至中央財政委員會工作,先后擔任農機部副部長第八機械工業部副部長、農業機械部顧問等職。
面對個人職務的幾經變動,黎玉從未表現出不滿或抱怨,無論職位高低,黎玉都表示,將堅決服從組織安排,為新中國機械工業從修配到制造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走過陰霾之后,晚年的黎玉將更多精力放在了對黨史資料的征集工作中。
1983年,年近八十的黎玉回到了徂徠山起義舊址,看望昔年老戰友,緬懷犧牲烈士,在座談會上深情回憶徂徠山起義細節。
那一刻,年近耄耋的黎玉,仿佛又回到了那段青春烽火歲月,為之深深感慨。
結語
1986年3月,病重的黎玉終于等來了喜訊,組織為他恢復了名譽。這一年,黎玉整整80歲了。
兩個月后的5月30日,黎玉在北京離世,為他波瀾壯闊又跌宕起伏的一生劃上了句號。
離世前,黎玉給孩子們留下了兩句話,一是不做官;二是不涉足商業,不經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