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日報》7月9日訊(特約記者 高青) 2025上半年以來,醫藥產業憑借高頻出現的大額BD交易和不斷翻新的股價漲幅,成為資本市場頗受關注的新勢力。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創新藥產業態勢看起來如火如荼,但以營收為錨點,排名前100的企業整體收入已連續三年出現下滑,從2022年同比下降4%,到2023年降幅收窄至0.3%,2024年降幅增大至2.5%,實現2024年總收入為10049.7億元。
在日前舉行的第42屆全國醫藥工業信息年會上,中國醫藥工業信息中心主任郭文指出,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壓力下,企業分化成為必然。
數據顯示,2024年百強企業中有42家企業實現了收入和利潤的雙增長,15家企業增速超過10%,當然也有31家企業遭遇了收入利潤雙下滑,17家降幅超10%,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
▌行業分化趨勢明顯,出海成為“必經之路”
前100位企業入圍門檻既是衡量行業競爭強度的重要基準之一,也直觀反映了這一優秀群體的綜合實力水平。2024年,前100位企業入圍門檻降至30.2億元,前十位企業門檻同步回落至237.3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3%和6.3%,延續了2023年的下行趨勢,反映出頭部企業正面臨深度調整壓力。
自2018年醫藥百強企業集中度突破30%后,產業集中度一直在30%-36%波動徘徊,2024年呈現出明顯的集聚趨勢,江蘇以16家百強企業的數量位居第一,北京和浙江則并列第二。
從研發創新方面來看,2024年百強企業平均研發投入8.3億元,同比增長6.3%,是十年前的3.2倍,研發強度逐年提升至8.2%,是十年前的兩倍。
前百強與中小企業一樣,承受著市場供需劇變和政策調整的雙重壓力。帶量采購常態化、創新藥談判壓價、合規成本攀升......不難發現,當政策重塑行業邏輯,而人口結構變化、健康消費分級,則加速市場洗牌。
郭文在活動現場提到,行業分化的背后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博弈,主要來源于三個維度,一是部分創新藥企通過專利授權實現了業績增長,二是營銷體系優化模式借助渠道變革提升效益,三是品牌價值驅動依靠品牌溢價保持穩定發展。
盡管面對內外重重壓力,但令人欣慰的是,在連續兩年負增長后,2024年前100位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增長率呈現顯著回升態勢,同比增長9.4%,與行業整體承壓形成鮮明對比。
這一增長主要源于三個關鍵驅動因素:全球醫藥市場需求回暖、企業國際化戰略的持續推進,以及產品結構向高附加值方向的優化升級。此外,新興市場不斷開拓,對以東南亞、中東、非洲為代表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也逐漸成為醫藥產業新的增長極。
▌從研發到商業化,生態共建是大勢所趨
經過數十年創新積累和產業升級,我國本土醫藥企業(包括內資和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已實現從技術跟跑到行業引領的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24年前30強企業中有23家為本土企業,其中前10強更占據9席,彰顯了本土企業在醫藥產業中發揮的主體作用。
2024年,有8家企業新晉前百,分別是北京同仁堂、四川百利藥業、凱萊英醫藥集團、赫力昂(蘇州)制藥、中美天津史克制藥、華立醫藥集團、華邦生命健康和億帆醫藥。這些企業的成功晉級,得益于其各自差異化的競爭優勢,如百利藥業憑借授權收入的強勁拉動,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較上年實現超過10倍的跨越式增長,從而一舉挺進百強第53位;而億帆醫藥則主要憑借新產品商業化放量,因此成功邁入前百陣營。
在創新藥國際化方面,前100位企業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2024年,以恒瑞醫藥、豪森藥業、信達生物為代表的多家企業完成了多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國際授權合作,有效推動了其主營業務收入的大幅增長。
億帆醫藥的艾貝格司亭α注射液繼2023年獲FDA批準后,2024年相繼獲得歐盟EMA和巴西ANVISA的上市許可;豪森藥業的HS-20093、先聲藥業的依達拉奉右莰醇舌下片、科倫博泰的蘆康沙妥珠單抗均獲得FDA突破性療法認定,這些里程碑式的進展充分展現了中國創新藥在全球醫藥市場的競爭力提升。
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也是衡量中國醫藥企業全球化研發能力的重要指標。2024年數據顯示,前100位企業共開展39項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覆蓋美國、澳大利亞等32個國家和地區。這些項目不僅展現了企業在全球臨床試驗管理、跨區域數據標準化處理等方面的專業能力,更體現了其適應國際監管要求、構建全球研發協作體系的綜合實力。
在全球醫藥產業變革大背景下,開放生態已經成為大勢所趨,郭文指出,產業生態共建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很多醫藥百強企業通過加強產學研整合,打造創新閉環,實現技術資源共享。二是體現在商業化階段,通過廣泛的合作打通市場通路,投資端孵化雙輪驅動,培育創新藥企,實現全鏈條協同創新。
“并購重組”同樣是醫藥行業過去一年的關鍵詞之一。前100位企業并購戰略呈現三大鮮明特征:一是產業鏈整合強化優勢,如國藥集團擬收購派林生物整合血液制品領域,并購山東藥玻完善藥用包材全產業鏈;二是技術躍遷實現創新升級,如羚銳制藥收購銀谷制藥切入化藥領域,東北制藥并購鼎成肽源布局細胞與基因療法,康緣藥業收購中新醫藥拓展生物藥管線;三是管線擴容分散風險,如華潤三九收購天士力醫藥完善中藥創新藥布局。這些戰略性并購不僅實現了企業資源的優化配置,更顯著推動了醫藥產業向集約化轉型。
梳理相關案例可以發現,過去一年醫藥頭部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實現產業鏈的重新整合,部分企業實現了技術躍遷和創新升級,還有一部分企業并購重組為了分散風險,這些戰略性并購不僅實現了企業資源優化配置更顯著推動醫藥行業產業向集約化轉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