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綠樹成蔭,走進林西縣官地鎮兩棵樹村,曾經泛著白堿的荒灘,如今已變身阡陌縱橫的稻田,在陽光的輕撫下泛起層層碧波。在這片鹽堿改造后的稻田,近日里迎來新的“主人”——10萬尾小龍蝦落戶于此,這片曾經收入寥寥的土地,正以全新的面貌開啟農漁融合發展的嶄新篇章。
投放現場,工作人員正小心翼翼地將一箱箱小龍蝦苗搬運至田埂邊,隨著箱蓋打開,活力滿滿的小龍蝦苗被緩緩倒入稻田,小龍蝦揮舞著鉗子,迫不及待地躍入水中,即將在這片“新家”開啟全新生活。為保障小龍蝦良好生長,每個池子周邊都安裝了藍色防逃網,體現出科學養殖的精細化管理。
“以前這兒的鹽堿地就像‘吞金獸’,種玉米一畝地才收幾百斤,忙活一年倒貼錢!”官地鎮兩棵樹村黨總支書記宋顯春望著波光粼粼的水面,眼角眉梢藏不住笑意,“現在好了,鹽堿地改頭換面,既能種出優質水稻,又能養小龍蝦和蟹,一畝地收入翻了好幾倍!”曾經,鹽堿化程度極高的土地如同頑固的枷鎖,制約著官地鎮沿河五個行政村的農業發展,讓廣袤的田野陷入“收入低迷”的困境。
近年來,官地鎮黨委、政府以創新為筆,以科技為墨,在鹽堿地上書寫綠色奇跡。通過精準實施鹽堿地改造項目,曾經寸草難生的“不毛之地”,搖身一變成為生機勃勃的“魚米之鄉”。如今,放眼望去,鹽堿地上成片的旱稻與水稻迎風搖曳,滿目翠綠,繪就一幅豐收在望的壯美畫卷。在兩棵樹村,“稻蝦共生”的立體養殖模式已落地生根,700余畝稻田既是水稻的“糧倉”,也是小龍蝦和河蟹的“樂園”,兩者相互依存,形成生態互補的良性循環;在上官地村,300畝魚塘里錦鯉游弋、林蛙歡鳴,特色水產養殖基地已頗具規模;楊家營子村與龍頭山村攜手,沿查干沐淪河打造的規模化水產養殖集群,憑借先進技術與壯觀場面,成為官地鎮水產養殖的新地標。這些“水上糧倉”,正源源不斷地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
“官地鎮旨在通過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營銷,進一步做好水文章、激活水動力,著力打造查干沐淪河沿線以水興產、以水富民的示范點,讓河暢水清、岸綠景美,更要讓蝦蟹豐足、強村富民,繪就好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林西縣官地鎮黨委書記王金柱介紹道。?
堿土翻綠浪,田園奏新曲。這片曾經被認為“寸草難生”的鹽堿地,如今正上演著生態與經濟雙贏的綠色奇跡。未來,官地鎮將錨定農漁融合發展藍圖,持續深耕特色種養產業,把田園風光轉化為“美麗經濟”,讓鄉村振興的種子在沃土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楊海琴)
來源:赤峰市林西縣委宣傳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