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夏管關鍵期,走進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的田間地頭,連片的玉米苗郁郁蔥蔥,自走式噴桿噴霧機裹挾著水霧掠過壟間,農技人員蹲在田埂間手持放大鏡查看蟲情……一幅“科技賦能、精細管護”的夏管畫卷正徐徐鋪展。作為全國糧食主產區的重要板塊,松山區緊盯秋糧增產目標,以技術賦能、綠色增效為抓手,全方位夯實秋糧豐收基礎。
千畝示范區播種收官,技術專班護航增產
“今年春季播種特別順,農技員全程盯著,行距、株距都調得精準,苗出來齊整得很!”初頭朗鎮大酒缸村種植大戶王建國指著自家承包的示范田,黝黑的臉上笑出褶子。這片位于大酒缸村的2000畝玉米綠色高產高效創建行動示范區,是松山區2025年農業生產的“核心試驗田”,輻射帶動周邊1萬畝農田提質增效。
7月9日,在松山區王府鎮田野里,農民正在駕駛新型農機進行植保作業。(李富 端木 攝)
為確保播種質量,松山區農牧局組建“技術專班”,從播種前的土壤墑情檢測,到播種時的機械調試、參數設定,全程提供“保姆式”服務。“我們針對當地土壤質地和玉米品種特性,制定了‘一田一策’播種方案,比如沙壤土區域播種深度控制在5-6厘米,黏土區域調整為4-5厘米,確保種子‘一播全苗’。”松山區農牧局高級農藝師張建軍介紹,技術小組累計開展田間指導60余次,解決播種難題20余個。
專家田間“傳經”,密植技術落地生根
“玉米密植不是簡單增加株數,要根據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精準調控……”在中國農科院作物研究所玉米首席專家李少昆的田間課堂上,20余名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圍在試驗田邊,筆記本上記滿技術要點。為推動玉米密植高產精準調控技術落地,松山區特邀李少昆團隊開展“手把手”培訓,累計培訓技術人員、新型經營主體及種植大戶260人次,發放《玉米密植高產技術手冊》等資料1000余份。
在大酒缸村的示范田里,李少昆手持測繩現場演示“寬窄行密植”技術:“寬行70厘米、窄行40厘米,株距20厘米,這樣既能保證通風透光,又能提高種植密度,每畝可增加有效穗數1500-2000個。”種植戶李福貴蹲在壟間丈量調整,“專家教的法子就是不一樣,往年我這地每畝種4000株,今年按這密度能種4500株,還不擔心倒伏,心里有底了!”
技術培訓的“精準滴灌”,讓先進種植技術快速轉化為田間生產力。目前,松山區玉米密植技術覆蓋率已達85%以上,為單產提升注入“科技動力”。
綠色技術“雙輪驅動”,節本增效提質
“這片示范田用了‘水肥一體化’系統,手機APP就能控制灌溉和施肥,比傳統方式省水30%、省肥20%。”在松山區太平地鎮的節水灌溉示范區,農藝師劉老師向觀摩團展示智能水肥管理平臺。松山區聚焦“綠色增效”,在核心示范區推廣精準水肥調控、綠色防控等技術,實現“節本”與“提質”雙贏。
7月9日,在赤峰市松山區太平地鎮拍攝的玉米田。(李富 端木 攝)
精準水肥調控方面,通過土壤墑情監測儀和氣象站數據聯動,按需灌溉施肥。數據顯示,示范區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10%以上,化肥利用率提升8%。“以前澆水施肥憑經驗,現在看數據說話,玉米長得更壯,還減少了面源污染。”大酒缸村合作社負責人算了筆賬,“每畝地水肥成本能省50元,2000畝示范田就是10萬元,這‘綠色賬’算得值!”
綠色防控技術同樣成效顯著。示范區采用“理化誘控+生物防治”模式,布設性誘捕器3000個、釋放赤眼蜂200萬頭,玉米螟蟲口減退率達75%以上,化學農藥使用量減少30%,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保持100%。
智能農資“雙保障”,筑牢穩產根基
“今年農資不僅沒漲價,還提前送到地頭,播種機帶北斗導航,行距誤差不超過2厘米!”在松山區夏家店鄉農資配送中心,種植戶正領取良種和化肥。松山區通過優化農資供應鏈,與30余家農資企業建立“點對點”供應機制,確保良種、化肥、農藥足額供應。同時,投入北斗導航播種機、自走式噴桿噴霧機等智能農機200余臺,播種作業效率提升40%,精度控制在±2厘米以內。
“智能農機讓‘精準農業’從概念變成現實。”松山區農機推廣站負責人介紹,北斗導航播種機可自動規劃作業路線,避免重復作業,每畝地節省燃油成本5元;自走式噴桿噴霧機霧化效果好,農藥利用率提高15%。智能裝備的廣泛應用,為技術落地提供了“硬件支撐”。
夏管持續發力,筑牢豐收底線
“接下來是玉米拔節孕穗的關鍵期,我們要重點做好病蟲害監測和水肥管理。”松山區農牧局負責人表示,區里已組建10支“夏管技術服務隊”,深入田間開展苗情、蟲情、墑情“三情”監測,建立“一周一調度、一周一通報”機制。同時,在各鄉鎮設立“病蟲害防控物資儲備點”,儲備農藥、植保機械等物資200余噸(臺),確保“蟲口奪糧”戰打得贏。
“我們還將推廣‘一噴多促’技術,在玉米灌漿期噴施葉面肥和植物生長調節劑,促進籽粒飽滿,力爭核心示范區畝產突破800公斤,輻射區畝產提高5%以上。”松山區將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夏管,為秋糧豐收筑牢“壓艙石”。
從春日里的精準播種,到夏日里的精細管護,松山區以科技為筆、以匠心為墨,在希望的田野上書寫著“糧穩天下安”的答卷。隨著各項夏管措施的深入實施,這片土地上的每一株玉米,都在積蓄著豐收的力量,靜待金秋時節的累累碩果。(李富 端木)
來源:內蒙古廣播電視臺官方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