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于:中國經營網 | 作者:張漫游
近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銀行業保險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繪制未來五年普惠金融藍圖:基本建成高質量綜合普惠金融體系,普惠金融促進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其中“數字化”在《實施方案》中被反復強調。
近年來,銀行業在數字普惠金融領域已取得顯著進展,包括運用數字化技術賦能普惠金融產品、設立數字普惠金融專項部門等。實踐表明,數字普惠金融能夠有效降低服務成本,延伸普惠金融服務場景,進一步降低普惠金融服務的獲取門檻,同時優化客戶體驗并持續推動產品創新。
業內人士分析指出,此次《實施方案》對“數字化”著重強調,有望通過科技手段重構普惠金融業務模式,為破解行業長期存在的困境,即覆蓋成本高、定價水平低、風險不良率高這一結構性矛盾提供可行方案,推動形成成本可控、風險可擔、商業可持續的普惠金融新發展范式。
政策加碼引領數字普惠實踐
《實施方案》中提出,支持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充分授權的前提下,運用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數字化、智能化手段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風控水平。
近年來,銀行機構一直在增強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的能力。如浦發銀行(600000.SH)依托數智化AI+KI(Knowledge Intelligence)能力,重塑普惠金融全流程服務鏈條,結合大小模型的意圖識別、內容創作、推理預測等功能,針對普惠營銷場景中需求識別、畫像解讀、產品推薦等環節的痛點,推出“惠閃貸、惠抵貸、惠保貸、惠鏈貸”系列普惠金融產品。該行通過智能預判與動態優化機制感知客戶需求,為中小微企業提供適配的金融服務,以滿足其多元化融資需求。
除賦能產品外,工商銀行(601398.SH)為全力支持民營、小微、涉農等領域高質量發展,通過構建“三鏈融合”新范式,統籌推動服務效率、質量和安全的有效提升。其中之一便是挖掘數據鏈價值,在業內率先建成全棧自主可控的千億級金融大模型,充分發揮科技與數據優勢,持續推進授信從“靠抵押”到“靠信用”轉變,推動普惠金融向縣域鄉村、長尾客戶延伸覆蓋。
郵儲銀行(601658.SH)研究員婁飛鵬表示,數字化在普惠金融領域有較多優勢,通過更多利用數字技術形成對人力的替代,發展線上金融服務,可以降低普惠金融服務成本,將普惠金融覆蓋到廣大偏遠地域、低收入群體從而擴大客戶群體覆蓋面,提高業務辦理效率,滿足普惠金融客戶急切的資金需求。
蘇商銀行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杜娟補充道,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業務不僅能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風控水平,還可以延伸普惠金融服務場景,基于數字技術加持,普惠金融服務可以多樣化形式嵌入生產、生活各類場景之中,比如即使是幾元零錢,也能享受支付、余額理財等一系列普惠金融服務;銀行可以推進普惠金融產品與服務不斷創新,如以數字技術識別小微資金流規律,提供相應期限、額度的理財、信貸產品等。
“通過十余年實踐,數字化賦能已經被證明在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覆蓋率、滿意度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通過運用大數據+征信的綜合授信模式,突破了空間和時間限制,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小微企業、農戶等群體‘抵質押資產缺乏’造成的金融機構‘信貸配給’難題。”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張曉峰看來,《實施方案》此次在“組織保障”部分提出“增強數字賦能”的任務,通過提升金融管理部門的智慧管理水平或者數據治理水平,實現“政府與市場協同”提升數字金融服務水平,首先可擴大數據要素共享范圍與規模,助力打破數據孤島、提升金融機構的數字化決策能力;其次可增強數據的合規合理使用水平;最后還可增強監管部門對普惠金融業務的風險監測、風險管理能力。
張曉峰舉例稱,《實施方案》中提出了用好“全國中小微企業資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以下簡稱“資金流信息平臺”),該平臺由央行征信中心運營并于2024年10月上線,整合了企業銀行流水、第三方支付數據等資金流信息,在企業授權等合規前提下,金融機構能實時企業經營狀況,從而提升信貸業務全流程效率,同時金融管理部門也可定期了解金融資源的流向,為防范與處置風險提供了數據支撐。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包括蘭州銀行(001227.SZ)、湖州銀行、泰安銀行、新網銀行等在內的多家銀行積極接入資金流信息平臺。以新網銀行為例,該行正式上線資金流信息平臺,旨在通過數字化手段整合企業資金流信息,構建多維信用評估體系,助力中小微企業破解融資難題。在嚴格保護企業主信息權益的前提下,資金流數據將納入銀行信用體系評估,為授信審批、額度管理及風險管控等多業務場景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數字普惠破解“成本、風險與收益”困局
《實施方案》為何在此時點強力聚焦數字普惠?張曉峰向記者分析稱:“一是數字經濟規模與范圍不斷擴大。隨著縣域特色產業、內外貿及消費領域數字化水平不斷提升,數字經濟的滲透率在逐年增加,為數字金融的運用提供了日益增多的應用場景。二是人工智能等技術取得了突破。這為數字金融由‘數字化’向‘數智化’演進提供了技術條件,有助于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與風控水平,并將為探索破解普惠金融領域長期存在的‘覆蓋成本高、價格水平低、風險不良高’這一‘不可能三角’難題提供解決途徑。三是數據協同共享水平不斷提升。近年來,金融管理部門持續推動政府公共數據與金融機構的高水平共享,從而破解數據孤島問題。”
張曉峰特別指出,在《實施方案》中,提出要聯動發改委、農業農村部、稅務總局等部門,深化信用信息共享,豐富共享內容,提升智慧管理水平,通過智能化手段優化服務模式、降低服務成本、提高風控水平,支持特色產業集群、助力縣域產業發展等,這都是數字經濟不斷發展、金融數智化的背景下的必然要求。
杜娟亦認為,《實施方案》在原有普惠金融服務成果的基礎上為新階段的普惠金融工作提出更高目標,而這些目標需要數字化賦能普惠金融,以進一步實現目標。比如強調“堅持綜合服務”,提出“未來五年,基本建成高質量綜合普惠金融體系”,“建立健全涵蓋普惠金融服務、普惠信貸、普惠保險的綜合普惠金融體系”;要提升服務專業性,提出要“成為小微企業成長的伙伴”,“聚焦科技創新、‘專精特新’和綠色低碳發展以及重點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外貿、消費等領域小微企業,健全專業化服務機制”;再次明確各類金融機構的職能定位,如“大中型商業銀行和大型保險公司要發揮主力軍作用”“地方中小銀行機構要牢固堅守支農支小市場定位”;并將民營企業、新市民、退役軍人、重點幫扶群體等都納入普惠金融服務范圍。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數字金融可以有效提高普惠金融等發展質量。《實施方案》提出發展數字普惠金融既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體現,也有利于引導金融機構更好發展數字普惠金融。”婁飛鵬說。
談及銀行下一步應如何在數字普惠方面發力,張曉峰認為,未來銀行應當在以下幾個方面發力。首先,要提升“數智化”水平。金融機構需要總體規劃,建設數智化服務體系,從而提升智能審批決策水平與風險管理能力。其次,要提供“綜合化”服務。在提供信貸服務的同時,銀行要著力探索將財富管理、財務咨詢、金融教育等納入服務范圍,為中小微企業、農戶家庭提供“融資+融智”服務。此外,要提升“差異化”服務水平。銀行應當根據自身的比較優勢制定差異化發展戰略,如中小銀行應當聚焦支持本地、服務“三農”小微的重點領域,大中型銀行應當重點探索支持科技與創新型小微企業等。
“與之前相比,通過在應當‘數智化’‘綜合化’‘差異化’等方面發力,銀行將不再局限于業務線上辦理等‘數字化’服務,而是通過引入AI等技術,提供更精準的客戶識別、服務推薦。同時,‘綜合化’服務將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務水平,滿足客戶更多維度的產業發展、共同富裕等需求。而‘差異化’則將推動普惠金融領域的適度競爭,對于提升金融機構盈利能力與資產質量、共同做好‘五篇大文章’起到關鍵作用。”張曉峰說。
THE END
轉載聲明:本微信公眾號刊登的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中國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眾號觀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