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珍的父親已經把養老院的護工打了三次。2024年夏天,這位重度阿爾茨海默病患者把飯盆扣在護工頭上時,養老院院長第三次把蔡珍叫到辦公室:"再這樣,我們真的收不了了。"走投無路的蔡珍在病友群里刷到一條消息:西安有家醫院能做"淋巴吻合術",有人術后能自己吃飯了。她攥著手機算了算,家里的積蓄剛好夠支付5萬塊手術費——這成了她能抓住的最后一根稻草。
7月8日,國家衛健委的一紙通知讓無數像蔡珍這樣的家庭陷入慌亂:禁止將"頸深淋巴管/結—靜脈吻合術(LVA)"用于阿爾茨海默病治療。這個兩年內席卷全國上百家醫院的手術,突然被定性為"缺乏高質量證據"。而在此之前,已有超過500名患者躺在手術臺上,其中有人花了21萬,有人賭上了全部積蓄。
一、從"神藥"到"神刀":絕望催生的醫療狂歡
我國1699萬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家庭里,藏著太多相似的絕望。《中國阿爾茨海默病報告2024》顯示,這類患者從輕度記憶衰退到完全失能的平均時間是5.8年,期間要經歷情緒暴躁、行為異常、生活不能自理等階段。現有藥物只能延緩病程,對中晚期患者幾乎無效。
2024年冬天,武漢的盧光哲帶著母親做LVA手術時,老太太已經認不出他了。"術后第一天她突然拉著我的手說'光哲你瘦了',我當場就哭了。"這種短暫的"奇跡",成了手術最誘人的廣告。在社交平臺上,類似的"康復故事"被反復傳播:有人說父親術后能算算術了,有人拍視頻記錄母親自己找到洗手間的瞬間。
但這些"奇跡"的保質期往往很短。孔青的父親2024年9月在武漢協和醫院手術后,頭一個月能和人簡單對話,可到了年底,連吃飯都需要喂。"醫生說個體差異,可我們花的4萬塊錢,換的只是30天的假象。"孔青的話戳破了這場狂歡的真相——對中晚期患者家庭來說,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愿意押上全部。
手術的發明者謝慶平很懂這種心理。他所在的杭州求是醫院,把手術費定到了21萬,理由是"謝院長親自主刀,設個門檻"。這個價格是其他醫院的4-20倍,卻依然有人趨之若鶩。有患者家屬在論壇吐槽:"就像買奢侈品,越貴越覺得靠譜。"
二、從臨床研究到商業生意:被跳過的醫學步驟
正規的醫療技術推廣,本該像爬樓梯:先在動物身上試驗,再做小范圍人體臨床試驗(免費),積累足夠數據后經倫理審查,才能成為常規治療。但LVA的推廣更像坐電梯,直接跳過了最關鍵的幾步。
中國臨床試驗注冊中心的數據顯示,全國只有12項LVA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的注冊試驗,可實際開展手術的醫院超過100家。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廣西瑞康醫院等明確表示:"我們做的是常規收費手術,沒經過臨床試驗。"更荒唐的是徐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把本應免費的臨床試驗變成"收費項目",收三四萬才能入組。
這種"跨越式"推廣背后,是一條清晰的利益鏈。鄭州某醫院2024年底辦的LVA培訓班,收5000元就能教醫生做手術;杭州華宮醫院的工作坊更便宜,2000元就能學"淋巴吻合技巧"。有骨科醫生直言:"買臺顯微鏡就能做,成本低,利潤高,誰不想分杯羹?"
最讓人不安的是手術的"跨界"亂象。復旦版神經內科排名前十的醫院里,多數沒開展這項手術,反倒是骨科、整形科、燒傷科的醫生成了主力。華北某醫院的骨科醫師告訴患者:"我們剛買了熒光設備,保證吻合通暢。"可他們連阿爾茨海默病和血管性癡呆都分不清——這就像讓牙醫給人做心臟手術,離譜卻真實。
三、21萬買的是什么?一場沒有證據的豪賭
支撐LVA的理論,其實是個"美麗的假設"。2015年美國科學家在《自然》上發現小鼠有腦膜淋巴管,謝慶平由此推測:人也有,把它和靜脈接上,就能排出腦內導致癡呆的β淀粉樣蛋白。
但這個推測至今沒被證實。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的欒萍教授團隊做了50臺手術,在淋巴管里找β淀粉樣蛋白,結果一無所獲。"就像說'長江能排污水,所以挖條溝連黃河也能排',可首先得證明黃河里有污水啊。"欒萍的比喻很通俗。
更關鍵的是,手術效果根本無法衡量。謝慶平團隊說60%患者有"顯著提升",但用的是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這個量表打分很主觀,家屬說"老人笑了"就能加2分。上海交大的肖世富教授直言:"沒有盲法對照,所謂的'有效'可能只是安慰劑效應。"
那些花了21萬的患者,買的可能只是"謝慶平親自主刀"的心理安慰。有業內人士算過賬:一臺手術的材料成本不到5000元,加上人力成本,利潤超過10倍。當醫療變成"奢侈品生意",受苦的還是普通家庭——蔡珍為了給父親做手術,把準備給兒子買房的首付都取了出來。
四、叫停不是終點:1699萬家庭的出路在哪?
國家衛健委的禁令,其實是給這場狂歡踩了急剎車。但對已經做手術的家庭來說,麻煩才剛開始。武漢的程先生父親術后出現感染,醫院說"屬于正常反應",可維權時才發現,手術知情同意書里根本沒寫并發癥概率——因為連醫生自己都不知道。
更難的是那些還在等待治療的家庭。1699萬患者中,中晚期占比超過60%,他們對藥物沒反應,又盼不來有效療法。"難道就眼睜睜看著親人糊涂下去?"蔡珍的質問,也是千萬家屬的心聲。
好消息是,真正的科學正在慢慢靠近。華西醫院、北京天壇醫院已經啟動全球最大規模的隨機對照試驗,這次會嚴格分組:一半患者做手術,一半做"假手術"(只切開皮膚不吻合),用盲法評估效果。"這才是該走的路,"孫永安教授說,"哪怕結果證明無效,也是進步——至少能讓大家不再白花冤枉錢。"
對普通家庭來說,現在最該做的是"三不":不相信"包治好"的宣傳,不找非神經內科醫生做手術,不把所有積蓄砸在沒證據的療法上。阿爾茨海默病目前最有效的辦法,還是早期篩查(60歲以上每年查一次)和規范護理——這些雖不能逆轉病情,卻能讓患者的生活質量高一點,家屬的負擔輕一點。
蔡珍最近把父親接回了家,請了護工專門照顧。"雖然還是糊涂,但至少不用再為手術效果焦慮了。"她說,現在最大的心愿是"醫學能走得快一點,再快一點"。
這場關于LVA的風波,撕開了一個殘酷的現實:當1699萬家庭的絕望遇上逐利的資本,很容易催生"醫療神話"。但醫學的進步從來不是靠豪賭,而是靠一步一個腳印的證據積累。叫停手術不是否定希望,而是為了讓真正的希望能穩穩地來——這才是對1699萬患者最負責任的態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