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三哥主動與我們進行談判,有媒體傳出,三哥要與我們劃定“永久”邊界線。
印度主動談邊界線,與國內壓力有關。印度經濟增速放緩,失業率居高不下,當然還有一個因素,印度對前不久我們國內的專家高志凱提出了一個“高志凱線”慌了,他們擔心自己主張的邊界線發生變化。
1
何謂“高志凱線”?
其實,“高志凱線”是高志凱在線上懟三哥時,提出的一個中印劃界建議。
前不久,印度一家電視臺邀請高志凱當嘉賓,印度人就大談麥克馬洪線,以此證明這是中印邊界線。
高志凱當然知道印度電視臺有意為之,面對印度人無賴無知的樣子,高志凱也沒慣著。高志凱當場與印度學者辯論,并稱中方不承認麥克馬洪線,因為這是英國人隨便畫的線,中方一直不承認。而印度人卻把這條線當成所謂的“法理”依據,不斷挑釁中方。
1914年,英國代表麥克馬洪在西姆拉會議上,隨意把畫條線作為東印度公司與中方界線,中方從來就沒承認過。英國人算哪根蔥,憑什么隨意畫線。
但三哥獨立后,就認為找到中印邊界線“依據”了。
中方一直就不承認英國殖民者所畫的麥克馬洪線,高志凱認為,如果從歷史脈絡看,應該重新界定中印邊界線,以恒河為界,恒河以北的地區都應屬于中方。
高志凱提出這條邊界線,并非隨意說,而是有歷史出處的。
恒河源頭是中國的雅魯藏布江,這在地理上更有說服力。
同時,自古以來恒河以北包括恒河都應屬于中國。
中國提出以恒河為界,不僅有歷史出處,可以說合情合理。
當然也有人認為“高志凱線”提出是基于中國實力,就如美國可以把加拿大作為美國的第51個州。
高志凱當然懂歷史依據在哪,歷史記載有明確出處的。
其實“高志凱線”就是古代王玄策線,是古代唐朝與天竺的劃界。
2
什么王玄策線?
我們先了解一段歷史記載。
《舊唐書·卷三·本紀第三》:貞觀二十二年(647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使天竺,副使蔣師仁。時中天竺國主尸羅逸多卒,其臣阿羅那順篡位,發兵劫掠唐使。玄策與使團遇害,僅余一人逃歸。玄策奔吐蕃,求兵于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得兵千人。又求兵于泥婆羅國,得兵七千余人。玄策率眾還擊,破天竺軍,斬首三千余人,溺斃者數萬。阿羅那順走保那爛陀寺,玄策追至,擒其王、王妃、王子及男女囚徒、馬牛、駝羊甚多,皆以歸長安。太宗嘉之,拜玄策朝散大夫。
這段歷史記載了唐朝貞觀二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47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奉命出使天竺,注意這個天竺可不是現在的印度。
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沒什么歷史記載,現在印度國家的歷史全都是民間傳說編的。
天竺是指印度北部地區一個小王朝。王玄策到了恒河后,中天竺被大臣阿羅那順篡位,甚至劫了王玄策等人的使團,最后王玄策只身一人逃到吐蕃。
王玄策不服氣,向吐蕃借兵一千,還向泥婆羅國借兵七千,并率軍再回天竺國,與篡臣那羅那順的軍隊大戰,最終大敗天竺軍,并生擒那羅那順,并押送回長安。
王玄策滅了中天竺后,在歷史上成為一段佳話,“一人滅一國”,再無后人。
王玄策離天天竺前就立了界碑為證,這可不是杜撰的,歷史上有明確史料記載。
3
從“王玄策線”的歷史看,“高志凱線”與“王玄策線”吻合。
印度人認為靠憑空造牌,就可以改變一切,但現在中方拿出“高志凱線”,印度人就不淡定了,還死抱著麥馬克馬洪線不放。
與印度邊界談判,談不出什么結果。我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宣傳“高志凱線”,也可以借機把歷史上的“王玄策線”講清楚,讓全世界了解這段歷史依據,也理解我們提出的邊界線合理性。
印度想一次性永久解決與方的邊界問題,根本不可能實現。印度主動談,我們也可以談,但絕對不能妥協,也絕不能以邊境穩定而著急劃定邊界線,即使劃定界線,印度人也會找事。
我們需要拿歷史依據來與印度談,即使談不出效果。我們當前需要不斷宣傳我們的歷史依據,讓全球知道“高志凱線”和“王玄策線”。
現在不是解決與印度邊界的時候,印度聲稱要談,背后肯定有事,我們必須警惕防范三哥突然在邊境挑事。
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