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高端化絕不是“賣更貴的車”,而是讓用戶相信“貴得值”,這就需要技術、設計、營銷、服務形成“閉環”,缺一不可。騰勢的破局之路,在于如何從“比亞迪的影子”里走出自己的路。
文丨樂雯萱
圖片丨網絡
15年前,比亞迪與梅賽德斯-奔馳以“技術對等”的創新模式攜手,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專注新能源的豪華品牌——騰勢。然而,彼時這個曾被寄予開創高端新能源市場新格局厚望品牌。在新能源賽道從藍海走向紅海的當下,其發展軌跡似乎逐漸偏離了最初的預期。
在這樣的現狀下,7月4日凌晨,騰勢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趙長江通過微博發布“告別信”,確認與方程豹直營事業部總經理李慧崗位對調。此次崗位對調被官方稱為“輪崗制度”,目的是通過多元化管理經驗賦能不同業務板塊,強化組織活力,但實則發生在騰勢連續兩年銷量未達目標、多款新車遇冷的背景下。
在比亞迪股東大會上,王傳福也罕見地表達了“焦急”,指出騰勢面臨的問題是“技術未轉化為情緒價值”。那么,此次換帥究竟是戰術調整還是戰略轉折呢?
01
打破僵局的必要嘗試
此次人事調整看似是常規輪崗,卻也折射出了比亞迪對騰勢高端化進程的深度焦慮。趙長江任內成功打造出了騰勢D9,在MPV市場展現出強勁競爭力,打破了別克GL8長期占據的“MPV王者”地位。截至今年6月,騰勢D9已經生產超25萬輛,在國產MPV市場占得一席之地。然而,在此后的兩年時間里,騰勢汽車推出N7、N8等車型都未能達到預期,呈現出“高開低走”的局面。
騰勢汽車最新披露的2025年上半年銷量數據顯示,1-6月累計銷量達79830輛,較去年同期增長34%。不過從車型貢獻來看,銷量結構呈現明顯傾斜:作為“頂梁柱”的騰勢 D9 貢獻了55773輛,占總銷量的70%;緊隨其后的騰勢N9銷量為16011輛,占比20%;Z9系列和N7則分別以6551輛、1495輛的成績,合計僅占10%。與全年30萬輛以上的銷量目標相比,上半年的完成度僅為26%。按照這一進度推算,不僅30萬輛的目標遙不可及,就連20萬輛的銷量規模都可能面臨挑戰。
不僅如此,趙長江的營銷策略也屢遭爭議。今年2月尊界S800宣傳爆胎安全性能時,網友質疑騰勢Z9率先實現140km/h爆胎穩行技術卻未積極宣傳,趙長江僅以“低調”回應,引發輿論批評。3月,他更因“豪華品牌不追求銷量”的言論進一步激化用戶矛盾。
接任者李慧作為2004年加入的比亞迪老將,擁有金融、軌道、直營渠道復合背景,曾擔任比亞迪汽車金融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比亞迪軌道業務總經理等職。她曾在方程豹直營事業部推動渠道覆蓋率提升40%,并主導從純直營轉向“直營+經銷商”的混合模式,她的到來,或許能為騰勢帶來新的營銷能力。
實際上,更深層的調整意圖在于加速資源整合,避免內部消耗。此次換崗與5月騰勢和方程豹公關部并入集團一脈相承,而選擇李慧接任騰勢銷售業務,也可以說是這種整合思路的具體落地。
李慧曾擔任騰勢方程豹直營事業部總經理,同時掌管過騰勢和方程豹的直營門店。所以由她接任騰勢銷售業務,有助于協調兩品牌定位,通過渠道協同實現用戶群體互補,避免資源浪費。同時,李慧有汽車金融相關工作經歷,有可能能為騰勢提供更靈活的定價策略,緩解其銷量壓力。
02
難解深層結構性困局
盡管換帥傳遞了破局決心,但騰勢的核心問題遠超營銷層面,其品牌定位的模糊始終是最大的痛點。理想錨定“家庭”,小米強調“運動”,而騰勢在MPV、SUV、轎車多個細分市場同時布局產品,導致用戶對其品牌認知極其混亂。
更致命的是,其核心技術,比如刀片電池、云輦系統等,均與比亞迪高度共享:D9的云輦-C 已經下放到了海豹06EV,天神之眼輔助駕駛全系普及。在消費者眼中,騰勢似乎逐漸淪為了“精裝修比亞迪”,難以感受到騰勢作為高端品牌的獨特價值,使用戶建立起真正的高端認知,從而難以實現高端溢價。
除了品牌定位與技術共享的深層矛盾,產品定義與市場需求的錯配,使騰勢的困局進一步加劇。例如,騰勢N9搭載了云輦-A和易三方輪邊電機等先進技術,雖然在操控性能上有提升,但從車輛空間布局角度來看,復雜的機械結構有可能會侵占座艙空間,影響乘坐舒適性,對于家庭用戶而言,舒適性是重要訴求,所以騰勢N9相當于是在“為技術找場景”,一定程度上忽視了用戶的舒適性需求。更典型的案例是N9的“圓規掉頭”功能,技術上雖領先,但實際使用頻率極低,用戶日常其實更關注的是空間實用性和乘坐舒適性。
此外,騰勢堅守磷酸鐵鋰刀片電池,在低溫環境下存在充電效率下降等問題。有測試結果顯示,騰勢D9的純電續航在低溫下從155公里降至110公里,衰減29%,其充電速度在零下環境中也會明顯放緩,在低溫性能上與競品普遍采用的三元鋰電池存在差距,這在北方市場就顯得尤為致命。
03
換帥之外,騰勢需要什么?
我看到一條網友的評論說:“騰勢不換車型設計師,永遠都打不進高端市場。”其實本質上也是對騰勢當前的設計語言與高端市場匹配度的質疑。不可否認的是,重塑品牌差異化的護城河是騰勢的當務之急。
騰勢與比亞迪均出自艾格團隊,設計同源在品牌發展初期或許能借助技術協同降低成本,但在騰勢沖擊高端市場的階段,卻逐漸成為制約其品牌辨識度的隱形障礙。艾格團隊打造的“龍顏美學”等核心設計語言,雖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底形成了鮮明風格,但這一風格已深度綁定比亞迪主品牌,并廣泛應用于從10萬級家用車到30萬級車型的全產品線中。當騰勢作為定位豪華市場的品牌,在車型前臉、車身比例、細節元素上仍與比亞迪主品牌車型存在較高相似度時,消費者就很難從視覺上快速將其與“高端”標簽掛鉤。
同樣的,騰勢的很多技術也與比亞迪共享,從核心技術來看,騰勢的刀片電池、DM-i混動系統、云輦智能車身控制系統等“硬核配置”,都與比亞迪主品牌的車型同源,甚至在參數、性能上也并無本質差異。這種技術共享在成本控制上的確有優勢,但對消費者而言,實際上是模糊了“高端”與“主流”的邊界。而更難以割裂的,是技術傳遞的“品牌基因”——比亞迪主品牌長期深耕大眾化市場,其技術形象更多與“實用”“性價比”綁定。
在比亞迪2024年度股東大會上,董事長兼總裁王傳福強調了“情緒價值”的重要性,指出公司工程師能把功能價值做出來,但做不好情緒價值,要將重點關注“情緒價值”并補短板。
在國內市場,消費者在購車時,除了關注車輛的性能、配置等功能層面,越來越看重品牌所傳遞的情感共鳴與個性化體驗,也就是“情緒價值”。比亞迪盡管產品技術過硬,但在品牌傳播和用戶溝通中,過于側重技術參數與功能介紹,從而忽略了從情感層面打動消費者。對于騰勢而言,“情緒價值”的缺失問題則更為凸顯。
像是在車型設計上,部分消費者認為其缺乏獨特的美學風格,難以彰顯個性與身份認同;在營銷推廣方面,也較少塑造出能夠引發情感共鳴的品牌故事或使用場景,導致品牌在用戶心中的形象偏“理工男”,不夠鮮活生動。
總的來說,此次人事調整傳遞了比亞迪破解高端化焦慮的決心,但李慧面臨的挑戰也將遠超越營銷層面。若不能從品牌定位、技術區隔、產品定義上徹底重構,騰勢恐怕難以撕掉“精裝比亞迪”的標簽。當技術平權消解了傳統豪華壁壘,騰勢的使命則不僅僅是賣車,更是為比亞迪探索“新豪華”的定義,這就需要企業思維從工程師文化向用戶文化轉變,其成敗也將決定比亞迪沖高之戰的終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