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中這段話,是李想在最近一期央視《對話》欄目中所說。
他說“無論是雷軍還是李斌、何小鵬,我們都隔三差五會一起吃飯聊天”。“有什么說什么,相互坦誠的程度都是不能公開的。也包含給對方特別好的建議,哪怕可能對方聽起來并不舒服。”
李想用四個字總結他們四人的相處之道就是:坦誠相待。
說實話這與大眾所熟知的汽車圈似乎有些不同,因為當前不少車企身陷口水戰、輿論戰已成常態,零和博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且,蔚小理之前一直被看作是彼此長期的競爭對手,都有價位重疊、定位相似的車。還有剛剛到來的小米,YU7和G7存在明顯的競爭關系。
但李想爆料出來他們四人的相處之道,卻與之相反,有一種友愛融洽、惺惺相惜的感覺,事情變得有意思起來。
造車十余年,四人深度捆綁
先來看這三張圖。
第一張圖配文是“三個苦逼,憶苦思甜”,相信是不少讀者對于李斌、李想、何小鵬三人在公開場合合體的初印象。至此“蔚小理”不論是社交媒體還是用戶選購,都被深深綁定在一起,當時他們三人還有個共同的稱號“造車三傻”。
第二張圖多了雷軍和王傳福兩人,這是在小米造車前夕的一次閉門會議。彼時的“蔚小理”已經走出生死區,都成為造車新勢力頭部陣營,不僅要面對傳統車企的挑戰,還要面對彼此之間的競爭,而小米還是造車門外漢。
第三張圖是小米汽車首次發布會,雷軍站在小米汽車發布會舞臺中央,臺下李斌、何小鵬、李想再次同框,且都為小米汽車送上祝福。當時他們應該誰都沒想到,之后小米汽車能“一飛沖天”。
三張圖簡單回顧了“蔚小理米”四家企業在造車路上的一些歷程和交集。正所謂“江湖不是打打殺殺,而是人情世故”,三張圖背后反映的,也是這四家老板之間深厚的淵源和利益糾葛。
事實上,在2015年,雷軍參與創辦的順為資本就參與了蔚來汽車的A輪融資;2016年蔚來限量發布了純電超跑蔚來EP9(參數丨圖片),雷軍成為車主之一;2017年,順為資本參與了小鵬汽車A+輪的融資。2019年,小米集團參與了小鵬汽車C輪的融資,投資了5000萬美元。
理想L6發布后,在2024年北京車展上,雷軍曾發布視頻表示,如果該視頻的點贊數能夠突破50萬,他將購買一輛理想L6。隨后上述視頻點贊迅速突破50萬,雷軍也成為了理想車主。就在今年小米YU7發布會,何小鵬親自下單小米YU7。
雷軍、李斌、何小鵬還有李想之間,不僅僅是投資和車主,他們還給彼此造車路上提供精神鼓舞和方向指導。何小鵬曾表示,非常感謝雷軍指出自己“只想做董事長而不愿做CEO”的問題。李想說之前雷軍曾向他征求造車建議,他只給了一句話:“小米車要想成功,你必須all in。”
四人之間諸如此類的交集還有很多,包括之前小米YU7上市前,李斌、李想、何小鵬都發微博預祝小米YU7大賣,當然,也在宣傳自家產品。換個角度想,如今雷軍在汽車行業內個人IP非常成功,可以說雷軍在哪流量何關注度就在哪,相信李斌、李想、何小鵬也更愿意和雷軍走在一起,背道而馳豈不是站在了“流量”的對立面?
仔細來想,蔚小理米如今惺惺相惜,有些類似于昔日BBA之間的抱團。BBA雖然互相競爭但也互相認可,這背后是基于三家認知是一致的,那就是豪華市場只有它們三家。如今蔚小理米也到如此地步,大抵是覺得能夠將互聯網和造車融合起來的,也就是它們四家了。
所以,在筆者看來,這四人不論是資本注入,還是彼此互為“領路人”,更深層面來說都是互聯網思維與造車的深度融合。
放下無謂內斗,抱團才能共贏
“蔚小理米”彼此之間存在競爭是既定的事實,但依然選擇頻繁互動、彼此支持,甚至如李想所說“坦言相待”,這背后是戰略考量,也是企業在當前復雜市場環境下的理性選擇。
近來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市場份額份額逐步擴大,出口量更是屢創新高,在2024年出口量突破640萬輛,穩居世界第一 ,展現出強勁的國際競爭力。然而,本該趁勢合力開拓全球市場的中國車企,卻陷入了內斗與無序競爭的泥沼。
三年多的“價格戰”下,雖然中國汽車市占率和銷量迅速攀升,但價格的降低并未帶來利潤的相應增長,單車利潤普遍低于國外品牌。而且,價格戰之外,部分車企還在輿論場上針鋒相對,以不點名方式批判競爭對手,火藥味十足。
這種內斗不僅損害了車企自身利益,還對整個汽車產業鏈造成沖擊。大量資源被消耗在低水平的價格競爭和內耗中,使得車企在技術研發、品牌建設等方面的投入相對減少,長此以往嚴重制約中國汽車的長遠發展。
誠然,中國車企數量眾多,目前大概有148個汽車品牌,其中114個是本土品牌 ,市場呈現“僧多粥少”的局面,競爭激烈在所難免。但競爭不應演變為內斗,中國車企應將目光投向廣闊的全球市場。換句話說,中國車企都應該團結起來,少一些彼此之間的惡性競爭,一致向外,才有可能加速中國汽車市場強大。
那么,“外”是誰呢?
是特斯拉,是豐田們。
中國是全球新能源最大的市場,也擁有最多的新能源汽車品牌,但特斯拉modelY在去年依舊是是全新能源銷冠。盡管今年特斯拉在海外地區銷量受挫,但在中國市場依然還是強的存在。數據顯示,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二季度交付量為19.1萬輛,較一季度環比增長10.98%;其中6月國內銷量為6.1萬輛,環比上漲59%,同比上漲3.7%,創下二季度單月最高國內銷量。
目前,雖然中國有了年銷500萬輛的車企,卻仍然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汽車制造商。豐田在全球銷量1000萬輛,2024財年全球銷量為1027萬輛,是上汽集體、廣汽集團、長安汽車、比亞迪、吉利、北汽、長城這七家車企營收總和。
全球市場很大,并不止中國市場這一畝三分地。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單一市場,2024年整體銷量在3200萬輛左右,但在中國之外,還有接近6000萬的市場等待我們插旗。而且,放眼國外市場,皮卡、全尺寸SUV與大型越野車、高性能跑車等領域,中國車企依舊匱乏。
蔚來、小米、小鵬、理想之間的互相扶持,本質上是中國造車新勢力從野蠻生長走向成熟競爭的必然選擇。在特斯拉與傳統車企的雙重擠壓下,對于它們來說抱團取暖或許是生存的最優解。而在全球競爭環境下,對于中國車企來說,抱團共贏也是中國車企高質量走向海外,成長為全球性汽車品牌的必然路徑。
不論是內部競爭還是拓展全球市場,中國車企都應該秉承“多方共贏”的思維布局,這樣路才能越走越越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