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領域,臨床科研成果轉化一直是一道難題。“白天門診量超80人次,晚上寫標書到凌晨——論文是發了,可新技術總在專利轉化這關卡殼。”醫療機構李醫生的感慨,反映出我國150萬臨床醫生面臨的困境。《中國醫學科研發展報告(2024)》顯示,我國臨床研究論文產出量位居全球第二,但成果轉化率不足15%,僅為美國同期水平的四成。
7月盛夏,豫北醫學院智行書院的12名醫學生帶著“手術刀式” 的嚴謹學習態度,走進了鄭州某醫療機構。深入心血管內科、腫瘤科等核心科室調研,旨在為“臨床重負”與“科研需求”搭建橋梁。
“雙軌預演”機制:實訓場化解難題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為解決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的窘境,創新推出“雙軌預演”機制。通過角色反轉,讓學生扮演主刀醫生處理突發手術情況,導師模擬倫理委員會進行質詢;利用數據沙盤,依據醫院脫敏數據庫還原真實科研決策場景;運用CMSS科研能力量表動態追蹤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提升曲線。這種“沉浸式實訓”成效顯著,大三學生聶玉峰在神經外科科研例會上,精準提出乳腺癌腦轉移研究可補充液體活檢數據的建議,并被納入課題補充方案。
AI實驗室里的“醫工交叉革命”
6月28日,AI輔助診斷實驗室成為實踐的關鍵轉折點。臨床醫學專業的王子函與信息工程專業的聶玉峰在基因測序儀解析出卵巢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變時展開合作,形成了“臨床問題→醫學部提煉診斷痛點→工學部開發算法→臨床驗證”的創新協作模型。在基礎醫學院導師指導下,團隊為心血管內科構建的“支架術后感染預警模型”,將數據處理效率提升了40%。
《科研接力手冊》建立標準化流程
團隊產出的《臨床醫生科研現狀白皮書》揭示了臨床醫生科研的諸多痛點。日均科研時間≤1小時、轉化障礙占比82%、跨學科需求達91%等數據觸目驚心。
基于此,團隊設計了科研啟蒙工具包,包括收錄27個真實案例的實景指南、將文獻綜述拆解為6個遞進式游戲化關卡的闖關任務,以及明確學生輔助科研權責邊界與成果分配機制的接力手冊。
三級政策賦能“科研星火”
該項目得到強大的政策支撐。大二學生司馬金文從認為科研是頂尖學者的事,到明白整理文獻也是推動診療進步,體現了政策賦能帶來的觀念轉變。實踐隊將《資源配置優化建議書》遞交院方后,科教科主任對“學生科研能力檔案”條款特別關注,認為該動態追蹤體系應在全院推廣。團隊首創的雙導師制已促成3個醫工交叉項目落地。
這群00后醫學生用7天時間證明,當青年智慧遇上臨床真問題,有望打破15%的轉化率困境。《院校科研接力手冊》將于9月納入豫北醫學院必修課,其構建的“臨床-高校-企業”協作網絡,正為鄭州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注入新動能。
未來,團隊計劃拓展協作版圖,與生物醫藥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平臺,加速科研成果轉化,持續優化科研實踐模式,為破解醫學科研轉化難題貢獻青春力量。(通訊員 田金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