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則新聞講到: DeepSeek使用率暴跌至3%。 標題雖然起得很聳動,但我并不感到奇怪。
DeepSeek R1在1月末閃亮登場的時候,確實驚艷了世界。只是,互聯網的記憶總是短暫的,人們的審美也是極易疲勞的。
我不再用DeepSeek的原因很簡單,作為一個更懂中文的語言大模型,它的言語風格經常表現得過于華麗,以至于風格很容易被人記住,進而形成一種這是AI寫的刻板印象。
除去成本與開源方面不談,DeepSeek的破圈表現就是因為它寫出來的文案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為它帶來了千萬用戶。只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當幾千萬人寫出來的東西都如出一轍的時候,人們便會形成新的審美標準。
有觀點認為,導致這種現象的很重要一點,是中文互聯網中的語料太差,喂給AI只會越訓練越拉垮。 也有人說,最大的問題是AI的幻覺太嚴重了。
這些觀點都有道理。
現在無論是百度搜索、今日頭條的推薦,還是公眾號的推送,都充滿了AI寫作的痕跡。當系統都在天天推這些空洞內容的時候,AI訓練當然也摸到天花板了。
至于AI的幻覺,我認為無法消除。如果你指望做出一個沒有幻覺的AI,首先得允許AI說不知道。然而AI連判斷自己是否知道的能力都沒有。
這些特性,早就寫在了大語言模型的基因里。你從AI處拿到的一切結果,都是它根據概率分析推理出的上下文,它本來也不理解這些詞的含義。所謂幻覺,只不過是以人類的視角發現了沖突,在AI視角上看卻是很完美的輸出。
這意味著,如果你沒有發現AI在扯謊,那這些幻覺就完美地隱藏了起來。說話九真一假的人,比滿口謊言的人,造成的破壞力更大。因為辨別信息的成本太高了。
多吃幾次虧后,我們就會發現,當初AI節省出的那些動腦與動筆的時間,全部都轉化成后期填坑的成本了。生產的時間是短了,但善后的時間卻長了。成本并沒有因此變得更低,只會發生不斷的轉移。
寫文章的時間可以更短,但審稿的時間要變得更長;畫設計圖的時間可以更短,但篩選終稿的時間要變得更長。
AI現在已經造出了一個新的內卷黑洞:
大家都想著用AI節省自己的時間,殊不知AI提供出的產品與服務卻浪費了別人的時間。內卷的病根,就是個體利益至上的短視。
別的不說,咱就說AI客服這件事吧,有幾個不喊轉人工的?就京東那客服,對我這Plus會員都拿AI糊弄事,每次我都要吼個七八遍轉人工。你說AI真的提升了效率嗎?這本身也不過是數據上營造出的幻覺罷了。
相比AI幻覺,更嚴重的始終是龐大且冗余的組織架構中人為炮制出的幻覺,說好聽一點叫做向上管理。那么,你覺得上面的人真的關心產品做得好不好嗎?只有最頂層的人,才真正關心交付;其他人關心的,只是如何交代。
既然我們不喜歡AI的幻覺,那就要找到它更擅長的領域。壓縮信息,才是AI真正的殺手锏。
所以AI最能產生價值的地方,不在于匯報中的那些數據表現,而是有機會讓組織變成真正的扁平化:
通過AI來分析總結各部門一線員工、產品與業務表現,并直達頂層,去掉中間的傳聲筒與包裝紙。這才是真正的降本增效所在。
到底是賺錢重要,還是留著一群圍著自己拍馬屁的人重要,相信老板們心里自有答案。
AI最終殺死的,其實是管理學。
(本文是完全手打。諷刺的是,為了盡可能區分開AI文章,我這次連引號與破折號都沒用,AI的過度濫用符號毀了曾經的語言體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