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隨著滬深北交易所《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下稱《細則》)正式實施,中國資本市場迎來程序化交易的強監管時代。
經濟觀察報記者了解到,《細則》實施之前,一名在滬上私募機構任職的程序員便根據公司合規要求修改了算法參數,原策略每秒報單400筆,現在最多30筆以內。
這名程序員稱,公司投研負責人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感慨地說:“每砍掉一檔頻率,年化收益就相當于損失0.8%甚至更多。”
不少受訪的私募業內人士表示,新規“直刺”量化高頻交易的核心地帶,高頻策略的生存空間將被系統性壓縮。
劍指高頻
《細則》指出,若程序化交易導致證券交易出現重大異常波動,交易所可按業務規則采取限制交易、強制停牌等處置措施,并向中國證監會報告;若嚴重影響證券市場穩定,甚至可采取臨時停市等措施并公告。
《細則》還首次明確定義高頻交易:單賬戶每秒申報、撤單達300筆以上,或單日累計超20,000筆均被認定為高頻交易。超過這一紅線將被征收差異化費用。這在一定程度上“擊中”了部分量化私募的盈利命脈。
“年化換手率為200倍以上的高頻阿爾法策略或期現套利策略會受到沖擊。”因諾資產創始人徐書楠坦言。去年“9·24行情”后,市場流動性提升曾讓不少量化私募機構提高交易頻率,但如今“降頻”已成必然趨勢。
更犀利的監管在于行為約束,新規列明四類異常交易行為:瞬時申報速率異常、頻繁瞬時撤單、頻繁拉抬打壓、短時間大額成交。
一家百億量化私募機構相關人士表示,第一,《細則》對四類程序化異常交易行為做了進一步細化,但對這四類異常行為如何才算觸發“一定標準”沒有公布明確細則;第二,《細則》對于高頻交易的認定標準,與征求意見稿保持一致。
根據該公司的換手率水平和產品規模估算,目前所有策略都達不到高頻交易的認定標準,所以對他們的策略運行和交易執行影響不大。
修改策略
不僅上述程序員在新規實施之前,便根據公司的合規要求修改了算法參數。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發現,這樣的動作在頭部機構中普遍出現。
北京一家量化私募在新規實施之前三周啟動合規改造,重點是拆解大額訂單算法。記者了解到,新規要求單一個股交易量占比不能過高,該公司過去集中火力“打殲滅戰”的策略行不通了。
多數頭部量化私募機構表示早有準備。上海一家百億量化私募發現,目前部分頭部機構的策略換手率普遍低于《細則》要求的上限,《細則》落地不會對策略運行產生重大影響。《細則》對于券商系統監測是最大的挑戰,因為新規之下,涉及實盤交易的系統穩定要求極高。
行業重塑
在記者采訪的多位私募人士看來,新規帶來的不僅是技術調整,更是行業生態的重構。
事實上,高頻策略在整體量化AUM(資產管理規模)中占比并不高,卻是中小私募的“生存利器”。
記者了解到,新規之后,部分中小型量化私募的日內回轉策略成本普遍上升30%,且仍需要測試融合基本面因子的中頻模型。
這種轉型正在催生新機遇。徐書楠認為,“中國市場衍生品日益豐富,策略類型會更趨多樣。”
前述上海百億量化私募機構正在開發結合宏觀因子的低頻CTA策略,其回測顯示年化波動率可降低40%。
在監管趨嚴的新形勢下,監管對量化交易出臺了很多明確的規則指引,有助于引導量化機構進一步提高合規風控意識。這從長遠來看有助于行業朝著更加規范化、穩健化方向發展。
此外,監管層也在倒逼量化行業的服務升級。黑翼資產表示,未來,量化行業競爭會更加精細化,管理人除了比拼投資端的超額表現和持有體驗,還會比拼投前投后的客戶服務能力、產品設計及費后收益。
從行業趨勢來看,黑翼資產認為,或將會體現在以下四個層面:
一是行業層面,行業優勝劣汰加速,促使管理人加固護城河和核心競爭力;
二是規模層面,量化大幅擴張的時代結束,量化規模增速趨緩并趨于穩定;
三是超額層面,競爭壓力下,未來超額收益來源將更加豐富和多元化,人工智能技術會得到更多的應用;
四是策略層面,需要管理人更注重打磨策略細節,注重風控,提升風險收益比。
(作者 洪小棠)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洪小棠
財富與資產管理部主任、資深記者 長期關注公私募基金、銀行理財、資產配置、金融創新以及大資管背景下的一切人與事。新聞線索請聯系:hxt082420@sina.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