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盧恩俊
古詩中有“冷飲”嗎?有。屈原《楚辭·招魂》中“挫糟凍飲,酎清涼些”之句,說的就是酒糟中榨出清酒再通過冰鑒冰凍,飲之醇香清涼。《周禮》中記載的“六飲”,其中就有冰鎮米酒和飲料。
“開心暖胃門冬飲,知是東坡手自煎”,蘇軾的詩句描述了他自己親手制作的飲料,具有滋陰潤肺、益胃生津、驅除暑熱的功效。古人以冬藏之物消夏的智慧,在詩詞中多有體現。“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的詩句出自杜甫,描繪了唐代貴族制作消夏食品時公子調制冰飲、佳人處理藕絲的場景。
唐宋時期,皇家和民間的藏冰活動都極具規模,在夏天,有大量的冰雪從冰窖中拿出來供給使用,民間的冰雪買賣更是活躍,這當然就促進了冰食的發展和普及。唐宋最出名的冷飲曰“飲子”。史籍中記載有香薷飲、紫蘇飲、二陳飲、薄荷飲、桂花飲、豆蔻飲等,這些飲子多選用香料和保健解暑藥材,既解暑又防疫。杜甫《寄韋有夏朗中》中有“飲子頻通汗,懷君想報珠”的描寫。唐代長安城飲子店頗多,賣的飲料都是現調現煮,有些飲子店特別受歡迎,店鋪外排隊爭購。《清明上河圖》的繁華盛景里,有一家掛著飲子招牌的小鋪,就是宋朝的飲品店。
宋代《東京夢華錄》中曾提到過多種冰食,比如乳糖真雪、刨冰、酥山冰、冰雪冷元子、綠豆甘草涼水、紫蘇飲等。“乳糖真雪”,類似于現代的冰淇淋,乳糖真雪的制作方法在《本草綱目》中有記載:“以石蜜和牛乳、酥酪做成餅塊者為乳糖。”刨冰,是一種傳統常見冰飲。制作時將冰塊刨成雪花,淋上煉乳、糖漿,配以各種水果、干果及牛奶、果汁等,吃起來口感細膩、清涼甜潤,消暑降溫效果特佳。詩人楊萬里在《詠酥》一詩中,生動描述宋代“冰酪”(類似刨冰)的形態與口感:“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這簡直讓人想起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的名句,那像一座潔白瑰麗的雪山樣的酪酥,吃的時候,入口即化,果真是“酥”不可言呀!
詩人和凝在《宮詞百首》中有“暖金盤里點酥山,擬望君王子細看”之詩句,提到的“酥山”,不僅具有清涼解暑的效果,還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到了元代,最出名的解暑食物是冰淇淋。元人陳基“色映金盤分處近,恩兼冰酪賜來初”中的冰酪,就指的冰淇淋。據陜西乾縣發掘于1971年唐章懷太子墓壁畫,其中有侍女手捧插著花朵的“冰酥”,其制作是由奶凝固后加熱融化,滴在盤子上形成“山巒”狀,再放入冰中冷凍而成。其實,這種“冰酥”早在唐宋時就有了,而冰淇淋是在此基礎上改良而成。
“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郝懿行《都門竹枝詞》)明清時,冷飲就普及到民間了。《燕京歲時記》記載:每到酷暑,京城便有“寒賤之子擔冰吆賣,曰冰胡兒”,還有烏梅湯、飲子里加塊冰等,普通人家暑天也能享用。
涼風何時來,須得問天;盛夏風雅事,還可以看看古畫中的讀書納涼。明末清初畫家石濤的《長夏山居圖》立軸,從畫中“一帶長林送遠秋,坡頭想見讀書樓。行來不覺衣衫濕,翠滴陰濃日午收”的題詩便知,畫中的山居就是讀書樓,在綠樹環繞的清涼山居讀書度夏,堪稱妙策。再看明代唐寅的《事茗圖》,青山碧綠間,小溪板橋上,一文士策杖造訪,身后書童抱琴相隨,前方茅屋里一文士正倚案讀書,書桌一頭擺放著茶具,旁邊屋舍內一童子正在烹茶。透過圖畫看到文人學士夏日置身山水間,相邀品茶,祛熱消暑,怡然自得的景象,恰如圖中題詩所云:“料得南窗下,清風滿鬢絲。”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收藏有晚清畫家呂彤繪制的一幅國畫作品《蕉蔭讀書圖》,畫中一位清麗纖柔的女子,借兩株似傘蓋的茂盛芭蕉遮陽,倚坐著一塊玲瓏陰涼的太湖石,左手托腮,右手放在膝頭的一卷書上,賞之美不勝收。
再看明末清初文學家李漁的納涼讀書,可謂美雅智趣雙兼。在他的《閑情偶寄》中,不僅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等佳語,還記載了精心創造夏日靜讀好環境的諸多妙法,比如他設計書房窗戶為扇面形、尺幅窗等樣式,讀書時可觀賞窗外茂林修竹、鳴禽響瀑,通過視覺清涼感輔助心境平和,又發明專門用于夏天讀書的“涼杌”等,通過器物與環境的精巧布置,實現“納涼讀書”的至高境界。
(作者為山東省作協會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