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奔馳、寶馬、奧迪(BBA)作為豪華車界的 “鐵三角”,穩穩占據著國內豪華車市場的頭部位置,象征著高端、品質與身份。然而,如今的車市中,BBA 卻陷入了銷量下滑、價格崩盤的困境,這背后到底是誰在 “搗鬼”?
從銷量數據來看,2024 年的成績相當 “刺眼”。奔馳國內銷量從 2023 年的 76.5 萬降至 71.4 萬;寶馬更慘,從 82 萬余臺掉到 71 萬余臺;奧迪也沒躲過,銷量從近 73 萬跌至 65 萬。與此同時,終端價格更是 “兵敗如山倒”。奔馳 E 級、GLC 終端價格下調至少 6 萬;寶馬 5 系終端降價幅度達 20% 左右,X1、X3 等車型價格讓步也十分驚人;奧迪雖折扣長期在 20% 以上,看似穩定,但這也是長期降價促銷的結果。
最大的“罪魁禍首” 當屬汽車行業的電動化與智能化變革。在燃油車時代,BBA 憑借發動機、變速箱等核心技術,構建起難以逾越的技術壁壘,將國產車遠遠甩在身后。但進入電車時代,游戲規則徹底改變。混合動力、插混、純電系統成為新的競爭焦點,而在這全新的專利板塊,外資企業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進行技術封鎖。國產新能源車企抓住機遇,迅速崛起。20 萬以上的新能源車,過去一年銷量突破 110 萬,而這曾是 BBA 的核心市場。小米 SU7、理想 L 系列、問界 M9 等車型,憑借先進的三電技術、優秀的智能化體驗,瘋狂蠶食 BBA 的市場份額。BBA 在電動、智能、自動化板塊產品力缺失,難以吸引換購群體,其換購率僅在 20% 左右。
市場競爭格局的變化也是關鍵因素。以往BBA 在豪華車市場幾乎處于壟斷地位,如今卻強敵環伺。除了國產新能源品牌,特斯拉等國際新能源車企也在不斷施壓。這些新勢力品牌不僅帶來了創新的產品,還帶來了全新的營銷模式和服務理念。比如,一些新勢力車企采用線上直銷模式,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成本,讓消費者得到更多實惠,這對傳統經銷商模式的 BBA 造成了巨大沖擊。而且,二線豪華品牌如凱迪拉克等,也在通過價格調整、產品升級等方式搶奪市場份額,進一步加劇了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BBA 為了守住陣地,不得不降價促銷。
消費者觀念的轉變同樣不可忽視。隨著國力增強,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大幅提升,對西方品牌的盲目崇拜逐漸消失。年輕一代消費者成長于互聯網時代,對新技術接受度高,他們更注重汽車的智能化、個性化體驗,而非僅僅是品牌帶來的身份象征。BBA 以往靠品牌溢價就能輕松賣車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當國產車能提供更好的智能化體驗、更舒適的駕乘感受,且價格更親民時,消費者自然會用腳投票。
BBA輸得不冤。他們以為對手是特斯拉,其實是中國全產業鏈的“飽和式攻擊”——寧德時代卡死電池,華為搞定智駕,比亞迪垂直整合砍成本。更可怕的是,中國車企把豪車從“身份象征”變成了“科技快消品”。下次見到降價15萬的奔馳E級(參數丨圖片)別驚訝,這只是德國人補交的“電動化學費”罷了。
版權聲明
本文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系
如需轉載請向本公眾號后臺申請并獲得授權
法律顧問
北京市煒衡(福州)律師事務所 賴成龍律師
官方網站
www.51qc.com
15960183947 黃主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