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任闞全程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的消息,在醫療圈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層層漣漪。
圖片
作為曾掌舵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下稱"鄭大一附院")十余年的核心管理者,他的職業生涯與這家醫院的"跨越式成長"深度綁定,這一事件不僅是個體命運的轉折,更為公立醫院在發展與規范的平衡中,提供了值得深思的現實樣本。
翻開闞全程的職業履歷,一位專家型管理者的成長路徑清晰可見。從醫學博士到鄭大一附院院長,再到省級衛生部門負責人,他任職的十余年間,正是鄭大一附院實現"量級突破"的關鍵時期。
2008年至2020年,這家曾在省內排名靠后的醫院,憑借"搶抓機遇、快速發展"的策略,實現了床位數、手術量與營收的大幅躍升——營收從6.8億元增長至200多億元,成為業內矚目的大型醫療機構。
圖片
彼時的一系列改革舉措,至今仍被業內討論:借鑒競爭機制打破"論資排輩",讓年輕醫生有機會牽頭病區;通過基層轉診激勵、醫保報銷便利化等措施拓寬患者來源,比如專門安排人員對接外地新農合患者,讓他們不用為了報銷來回奔波,這一招確實吸引了不少外地患者;以"多勞多得"的分配機制激發團隊活力,當時甚至有醫生為了趕手術通宵達旦,大家的干勁兒確實被調動起來了。這些探索確實為醫院注入了發展動能,讓更多患者在家門口接觸到優質醫療資源,也推動鄭大一附院從區域醫院躋身全國前列。
但快速擴張的背后,隱憂早已潛藏。為了吸引更多患者,醫院還動了不少腦筋,比如讓醫生回老家搞義診,打打老鄉牌、親情牌,拉近和當地患者的關系;甚至給基層進修醫生一個"臨時身份",只要能成功介紹一位患者轉診到鄭大一附院,就能拿到3000元的獎勵。這些做法雖然短期內帶來了患者量的增長,但也讓醫院越來越像一個"高速運轉的機器"。
過度強調營收導向的管理模式,使得科室間的競爭逐漸異化為"唯業績論",甚至出現資源分配失衡、內部協作弱化的情況。比如床位分配,完全看科室效益,這個月你病區病人多,下個月就多給你10張床,反之就減少,久而久之,大家都把心思放在"搶病人"上了。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時醫院對獎金發放的管理比較寬松,只要科室完成了任務指標,超出部分的營收就全歸科室支配,這就導致科室里的"靈活資金"空間很大,客觀上增加了風險隱患。正如業內觀察所言,當醫院被推向"高速發展軌道"時,如何在效率與規范間劃清紅線,考驗著每一位管理者的智慧與定力。
改革者的初心與邊界
闞全程的經歷,讓人想到另一位醫療界改革者——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原院長石應康。兩位管理者都在任內推動了醫院的規?;l展:華西醫院通過學科交叉、遠程醫療網絡建設,成為綜合實力全國領先的標桿,他們的遠程教學點覆蓋了西部13個省市區,每年有48萬人次通過網絡學習;鄭大一附院則以"跨越式發展"的節奏實現彎道超車。
不同的結局背后,指向同一個核心命題:公立醫院在醫療領域的革新中,初心與邊界在哪里?
公立醫院的本質是公益機構,革新的終極目標應是提升醫療服務的可及性與質量,而非單純追求規模與營收。石應康推動的遠程醫療網絡,初衷是讓基層患者共享優質資源;闞全程主導的基層轉診機制,本意是打通分級診療通道。但當發展目標被簡化為"規模擴張""營收增長"時,公益屬性便可能被市場邏輯稀釋。
石應康的改革雖然推動了華西醫院的發展,但也觸動了一些人的利益,過程中面臨著不少阻力與誤解。他退休后還在籌劃新的商業項目,卻以決絕的方式告別,實在令人惋惜。他的女兒曾在社交平臺感慨,父親勤勤懇懇為華西奉獻二十年,最終卻落得如此結局,既是個人的遺憾,也折射出改革過程中的復雜與艱辛。
而鄭大一附院在快速發展中,內部競爭過度導致的協作不暢問題也逐漸顯現。有知情人士說,有些醫生技術好、口碑佳,病人卻不多;另一些病區的主任雖然技術未必頂尖,但收的病人多,反而能在醫院里占據更重要的位置,也更受領導器重。在這樣的提拔邏輯下,醫生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長期下來難免埋下隱患。
更值得深思的是革新中的"破"與"立"。打破按資排輩的用人壁壘、激活內部活力,是革新的"破";但"破"之后必須有"立"——建立科學的考核體系,既看業務量更看醫療質量,既重效率更重合規;完善財務監管機制,堵住"科室自管資金"的漏洞,讓每一分營收都在陽光下運行;平衡競爭與協作,避免"重數量輕質量""重營收輕公益"的傾向。唯有如此,革新才能行穩致遠。
圖片
闞全程事件并非孤例,近年來醫療領域持續推進的規范治理,彰顯了行業回歸公益本質的決心。從加強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到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再到強化醫?;鸨O管,一系列舉措都在重塑行業生態: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初心,讓醫療行為聚焦患者需求,讓管理決策經得起制度與時間的檢驗。
鄭大一附院的發展歷程表明,公立醫院在規模擴張中,必須同步強化內部管理體系。在人事管理上,要建立以德才兼備為導向的考核機制,避免"唯業績論";在財務管理上,要完善全流程監管,杜絕"小金庫"等違規操作;在文化建設上,要培育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平衡競爭與協作的關系。只有將規范管理貫穿發展始終,才能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醫療行業連接著千家萬戶的幸福,公立醫院更是守護群眾健康的主陣地。闞全程事件的警示意義,不在于否定發展的必要性,而在于明確發展的方向:唯有堅守公益初心,扎緊制度籠子,平衡活力與規范,才能讓醫療領域的革新真正惠及民生,讓每一家醫院都成為值得信賴的"健康守護者"。正是這一事件留給行業的深刻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