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 7 月 9 日,蘋果官方發布了一則簡短卻意義重大的新聞稿:長期擔任二把手、現任首席運營官杰夫·威廉姆斯(Jeff Williams)將于本月卸任(并于年底退休),卸任前將逐步完成職責交接,由負責全球供應鏈的「副手」高級副總裁 Sabih Khan 接任首席運營官 COO 一職。
一石驚起千層浪,這不僅因為杰夫·威廉姆斯是過去十年蘋果最關鍵的高層之一,更因為他曾被普遍視為 CEO 庫克的接班人。從 1998 年加入蘋果以來,杰夫·威廉姆斯就領導了 iPod、iPhone、Apple Watch 的供應鏈打造,也在蘋果健康業務拓展中扮演了關鍵角色。在蘋果內部,他既是執行力的代名詞,也是庫克式管理風格的延伸代表:
強調供應鏈可靠、產品交付準時、公司運營效率最大化。
在 Jony Ive 于 2019 年離開蘋果后,杰夫·威廉姆斯更是「接管」了設計團隊的領導權,成為蘋果工業設計與軟件設計的最高負責人。不過,也正是這位被稱為「Tim Cook 2.0」的 COO,在設計層面的主導,也讓許多設計師和果粉感到不安。
圖/蘋果
因為 Jony Ive 離職后,蘋果設計團隊就幾度動蕩。也就在這幾年間,蘋果不管是工業設計還是軟件設計,都存在大量設計上的爭議。這一切的結構性變化,都在杰夫·威廉姆斯領導設計團隊的任期之中發生。
不過比起蘋果 COO、庫克接班人的「退休」,我還是更關心蘋果設計將何去何從?根據蘋果的公告,Sabih Khan 并不會接手蘋果設計團隊以及 Apple Watch 業務,而是由杰夫·威廉姆斯繼續監督。其中,蘋果設計團隊將在杰夫·威廉姆斯正式退休后直接向庫克匯報。
但對于并不關心「產品設計」的庫克,我們好像也很難期待,他能真正領導蘋果設計的方向。
少了真正的領頭人,蘋果設計失去了方向
在最新推送的 iOS 26 Beta 3 中,蘋果悄悄對「液態玻璃」界面進行了明顯的視覺調整:半透明的玻璃質感不再如前幾版那般強烈,替而代之的是更加模糊、更厚重的「霧化玻璃」效果。
雖然蘋果并未在更新日志中明確說明這一變化,但大量開發者和用戶已經發現,這種「版本回滾」背后的實質,是蘋果在新一輪視覺語言嘗試中,再次陷入了爭議與妥協。
從左到右:beta 2、beta 3,圖/ X
在今年 WWDC 上首次亮相的「液態玻璃」,曾被描述為「如玻璃般流動,如液體般自然」,是蘋果近年來最具野心的一次系統視覺刷新。其核心設計理念,是通過高度的環境映射和透明質感,為整個 iOS 界面營造出統一的擬物美學。這種風格一度讓人想起 iOS 7 初期的「毛玻璃」時代,但技術實現更復雜,視覺效果也更加流暢。
然而,這種看似優雅的設計,很快就陷入了實用性與美感之間的拉扯。一方面,部分用戶認為 Liquid Glass 令人眼前一亮,是「久違的蘋果設計感」。另一方面,大量反饋指出,過高的透明度不僅影響文字可讀性,還降低了界面分層清晰度。
在內容密集的通知中心、控制中心中,背景過于浮動反而干擾了操作。更有開發者吐槽,在無法自行調節透明度的前提下,小團隊根本無法在 Liquid Glass 之下設計出兼容性良好的界面。而 Beta 3 的「退讓」可以說是一次不言而喻的妥協:
蘋果正在悄悄把設計拉回到一個更「穩妥」、更「保險」的區間。
這樣的搖擺并非偶然。回顧過去五年,蘋果在設計維度上的確發生了劇烈變化,尤其是 Jony Ive 離開后的真空期,成為整個蘋果設計軌跡的轉折點,曾經引以為傲的極致審美與交互哲學,正在變得不那么自信,甚至開始自我克制。
2019 年,Jony Ive 正式宣布離開蘋果,創立獨立設計事務所 LoveFrom。這位將 iMac、iPod、iPhone 甚至 Apple Park 都化為標志性產品的設計大師,留下了巨大的空位。接任工業設計工作的,是其副手 Evans Hankey ——一位技術背景出身、相對低調的管理者。
從左到右:Evans Hankey、Alan Dye,圖/蘋果
在 Hankey 任期內,蘋果維持了工業設計的連續性,但幾乎沒有新一代產品形態的突破,直到 2022 年底,她也悄然離職,成為蘋果高管中任期最短的設計負責人之一。而接下來的空窗期長達半年,蘋果工業設計團隊徹底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
直到 2023 年,Molly Anderson 被內部提拔為新一任工業設計負責人,但她仍未獲得高級副總裁(SVP)頭銜,也未能成為設計話語權的主導者。與此同時,曾主導 Apple Watch 界面、現掌管軟件設計的 Alan Dye 繼續留任,卻始終處于輿論漩渦之中—— Apple Music、iOS 主界面、系統圖標等設計頻頻遭到批評,用戶和開發者都在質疑蘋果是否還擁有「內容優先」的界面邏輯。
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在杰夫·威廉姆斯接管設計之后,蘋果的設計部門更多成為了「執行部門」,而非「創意部門」。沒有了 Jony Ive 式的強勢審美和哲學牽引,蘋果的設計團隊更像成為供應鏈節奏與運營效率下的一顆齒輪,變得可控、可量化,但也逐漸失去了「靈魂」。
Jony Ive 宣布離開蘋果后,美國工業設計師協會 IDSA 采訪了一些工業設計師。其中就有工業設計師指出,無論蘋果設計團隊多么優秀,但沒有設計愿景或熱情的杰夫·威廉姆斯和庫克如果只關注「底線」,那么蘋果的設計就有淪為平庸的危險。
圖/蘋果
如今,從 Liquid Glass 的收縮,到 iPhone 設計的一再保守,iPhone 15 系列只做了邊角調整、iPhone 16 的相機控制鍵普遍被認為「雞肋」,再到設計團隊長期沒有 SVP 級別的負責人,蘋果在設計上的系統性問題已越來越難被忽視。
這就不是個別產品的問題,而是一套機制的問題——蘋果設計,正在失去它曾引以為傲的方向感。
庫克也難Make Apple Design Great Again
雖然蘋果在公告中明確表示,杰夫·威廉姆斯卸任 COO 后,蘋果設計團隊將直接向 CEO 庫克匯報,但對于熟悉蘋果管理風格的人來說,這更像是一種過渡性安排,而非真正的戰略轉向。說得直接一點:
庫克不太可能成為蘋果未來產品設計的引領者。
事實上,庫克本人對產品設計的距離感從不掩飾。他多次提到自己并非喬布斯那樣的產品天才。在喬布斯離世之后接任 CEO 時,庫克的選擇也是讓 Jony Ive 繼續主導設計,而不是親自涉足產品細節。他擅長的是供應鏈、運營和執行力,這一點從他過去幾十年的履歷中一目了然。
簡言之,庫克能帶領蘋果成為全球最成功的商業公司之一,但他從未被視為「產品專家」——他是最穩妥的 CEO,卻很難成為「靈魂型」的產品領導者。這一次庫克接手設計團隊,很大概率只是暫時性的選擇。
一方面,Apple Watch 與 Apple Design 團隊仍由杰夫·威廉姆斯負責至年底,另一方面,庫克也已年近 64 歲,其在公司內部的繼任計劃早已在醞釀之中。更關鍵的是,在蘋果內部,也存在另一個更有可能主導產品設計方向的人選—— John Ternus。
John Ternus,圖/蘋果
John Ternus 可能算不上一個熟悉的公眾面孔,但他絕對是蘋果產品背后的核心人物之一。他在 2001 年加入蘋果,長期在產品設計和硬件工程團隊工作,2021 年升任硬件工程高級副總裁,從 Mac 顯示器開始逐步接管了 iPhone、iPad、Mac、AirPods 等關鍵產品的硬件開發,是蘋果最重要的產品掌舵人之一。
更重要的是,在 iPhone、MacBook、Vision 即將迎來近年來最大一輪設計「煥新」的時間節點上,Ternus 可能已經在幕后主導了大量重要決策。這種全系列同步改動的節奏,正是蘋果近年來極為少見的「大動作」,而其工程落地與工業一致性,很可能正是由 Ternus 的團隊推動完成。
網友自制渲染圖,圖/ X
Ternus 的優勢在于,他不僅懂設計,也深諳工程。他出身產品設計團隊,熟悉設計流程,同時又主導整個硬件工程團隊,具備「從理念到量產」的完整視角。同時,他也是 Mac 向自研芯片 Apple Silicon 過渡的關鍵角色,許多蘋果產品線的跨越式演進,都有他的身影。
不過,Ternus 明顯不是一個類似喬布斯或者 Jony Ive 的領導者。按照彭博社的引述,圍繞 Ternus 內部評價強調他沉穩、低調、不爭權,也很少在公眾場合表達設計理念。這意味著,他也許可以成為一個卓越的協調者和執行者,但能否成為引領下一代蘋果設計語言的「創意中樞」,仍有疑問。
寫在最后
蘋果設計,還會再偉大一次嗎?
蘋果的產品從來不僅是功能工具,更曾是時代美學的代表。如今,當設計話語權在運營邏輯中逐漸稀釋,我們當然可以理解蘋果對「穩」的執念,但也無法不懷念那個從 iMac 到 iPhone、處處可見設計鋒芒的蘋果。
杰夫·威廉姆斯退休后,蘋果設計站到了新的十字路口。它會繼續內收保守,還是重新煥發對設計的執著?也許下一次偉大的蘋果產品,不該只靠算法預測需求,而該從一個大膽、純粹的設計愿景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