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大學畢業后,我在國內積攢了三年教學經驗,然后申請了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對外英語教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我在倫敦市中心的一家公立小學工作,職位是高級助教(Higher Level Teaching Assistant,簡稱HLTA),平時負責代課或者協助班級主教老師。
值得一提的是,在英國,如果要做主教老師,必須得有英國的教師資格證(Qualified Teacher Status,簡稱QTS),而獲得這個證書需要在大學接受一年的教師培訓,或者在崗學習。在我做高級助教的這一年里,我教過了所有的年級,對英國小學的整體教育體系也算是比較熟悉了。
本文轉載自:留學雜志
文丨Heather
英國公立小學一個班有20多名學生,最多不超過30人。和國內不一樣的是,英國小學每個班級有一位主教老師,其需要負責學生所有的科目,也就是全科教師。除此之外,每個班級至少還會配備一個助教(Learning Support Assistant,簡稱LSA)或者高級助教(HLTA)。
當主教老師參與教研或者有其他事情的時候,就需要像我這樣的高級助教來代課,因為是沒有人能給主教老師調課的。這種模式的弊端在于,很多時候代課老師是臨時性地負責上課,很有可能出現不了解當天教學內容的情況。
除了教學生英語、數學、外語,主教老師還會教歷史、地理、美術、科學等。關于英國小學生數學不好的傳言屬實,很多5年級的學生還不會背乘法表,因為學校不留作業,他們回家也不怎么復習。
reading cornor
其他的科目學習,我的感受是重在引導學生思考和體驗,并不在意學生是否記住了知識點。比如五年級學習二戰的歷史,老師不在意學生是否記得二戰什么時候開始和結束的,但是會引導學生討論“戰爭帶來的影響是什么?”“如果你的國家發生了戰爭,你會選擇留在自己的國家還是作為難民到另外一個國家?”等問題。
除了學校內的常規課程,英國小學還有很多的trip活動。有與學習相關的活動,比如帶學生去博物館學習進化論、去森林學習石器時代等;也有不以學習為目的的活動,比如帶著學生去電影院、游樂場、動物園等。有一次我們帶學生去游樂場,他們都開心得哭了。
尊重兒童發展規律、對學生施以全方位的關注和支持,是英國小學的特點。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學校尊重每個個體的差異。
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雖然上課講的內容是一致的,但是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會分為簡單、中等和有挑戰性三個級別,供不同水平的學生自主選擇。如果某個學生在某方面基礎薄弱,也會有專門的干預,比如我就為一些寫作和閱讀方面表現不太好的學生提供過專門的輔導。
reception 教室
學校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情緒管理。
首先,老師的第一要務是保護學生的身心安全,避免他們受到忽視、傷害或虐待。平日在學校時,學生身邊是一定會有老師在場的,這樣出了問題才能第一時間進行處理并撰寫報告,比如:學生摔倒、擦傷要寫報告,并進行急救;學生之間發生了沖突要寫報告;甚至如果學生談到家庭暴力,老師也要立刻寫報告,學校會進行干預等等。
其次,學校重視對學生的正面激勵。老師對于學生一些小小的成就都會有特別夸張的表揚,比如做對一個題會夸獎、畫出來一幅畫會夸獎、做好了一件小事也會夸獎。每周還有一次全校表揚大會,會表揚一些當周表現比較突出的學生。總之,不管這個學生在校學習成績怎么樣,他一定可以得到很多的表揚。
此外,每個班級都有情緒狀態展示區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當天的狀態選擇“開心”“疲憊”“生氣”等。同時感官盒(sensory box)也是英國小學常見的工具,里面裝有一些緩解壓力的小物件,比如壓力球或者毛絨玩具。如果學生覺得不安或焦慮,可以申請拿一個感官玩具(sensory toy),或者去閱讀角平復情緒。
sensory box
英國小學比較關注有特殊需求(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簡稱SEN)的學生。
比如針對患有多動癥(ADHD)或自閉癥譜系障礙的學生,學校安排了助教(LSA)提供一對一的支持。這些學生雖然有自己專門的課表,但也有固定的班級,很多時候會與固定班級的同學一起上課。老師上課的時候會尊重這些學生的需求,比如多動癥的學生只要不影響他人,會被允許站著聽課或者在教室內適當走動。只是在必要的時候,助教會帶他們離開課堂進行短時調整。
此外,助教也會為這些學生安排專門的活動和任務,比如使用感官工具幫助他們集中注意力,或者根據他們的水平調整他們的學習任務,并隨時給予幫助。最重要的是,SEN學生在學校不會被另眼看待。老師和同學都會很熱情地和他們打招呼,有時看到他們情緒崩潰,同學都會非常理解地說“It’s okay. She/He is still learning.”意思是“沒關系的,她/他還在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平時助教也會引導SEN學生參與集體活動,和他人互動,因此SEN學生在學校也會有很多機會得到肯定和掌聲。
此外,我所在的學校還設置了兩門與身心健康相關的課程。
一門是個人、社會、健康和經濟教育(Personal, Social, Health and Economic Education,簡稱PSHE)課程,旨在引導學生管理情緒、緩解壓力,更好地與他人建立關系,包括識別網絡暴力、拒絕網絡霸凌等,培養他們樂觀自信、健康獨立的生活態度以及適應社會的能力。
另一門是Mind Up課程,通過引導學生認識大腦的機能,以及它如何對人的情緒和行為產生影響,幫助學生學會認識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認知,提高自己的幸福感。
在我印象里,英國人簡直太愛擁抱了——見面抱抱、離別抱抱,開心要抱抱,難過也要抱抱。除此之外,英國很注重閑聊(small talk),同事聊天會問對方周末過得什么樣、有什么度假計劃等,然后給足情緒價值回應。
如果有教師要離職,校長一般會發郵件給除了他/她之外的所有人,讓大家捐贈。在他/她上班的最后一天,校長會當著全校師生的面宣布他/她要離開的消息,然后送禮物告別。在我即將離職的最后兩周,同事們見到我的時候會過來對我說“I heard the sad news”(我聽到了這個悲傷的消息)、“Wish you all the best”(祝你一切都好)之類的話,這讓我感覺很溫暖。
離職時收到的禮物
英國學校的中國老師比較少,我們學校有來自中國香港和馬來西亞的華人同事短暫地待過一段時期。我的同事和學生對于中國文化比較好奇和尊重。我給學生們準備過中國的剪紙和小吃當作禮物、一有機會就會給他們讀《西游記》、同事不舒服的時候給他們分享過中藥。
在我離開的最后一天,校長對我說大家會以這樣的方式記住我。這也算是一種文化輸出了吧。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中國人在國外學習和工作,這樣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別國的文化,也會讓世界了解更豐富的中國。
在英國任教的這一年,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段特別的時光,也讓我在感恩中更加篤定前行。
本文作者 Heather 系國際教育從業者
來源:《留學》雜志總第270期,原題為《英國小學觀察日記》
多說一句:
微信更新了推送機制,很多小伙伴反饋說經常看不到我們的更新,這里建議大家將我們的公眾號加一個星標★,以免錯過我們的推送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