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表示,自己胃不好。稍微問一問身邊的人,也能發現不少“病友”。胃病高發似乎是很多國人的困擾。每當胃病發作時,有些人只知道喝熱水,蜷縮在床上;還有些人依賴胃藥止疼,好不容易熬過這一陣兒,下一次還是會因為胃病難受得死去活來。
犯胃病后,除了吃藥還能怎么辦?
吃胃藥是很多胃病患者的第一選擇。不少人在犯胃病后,第一時間找到以往吃過的胃藥,服用一些,或許能夠感覺到不適癥狀逐漸好轉。但是光靠發病時吃胃藥只能短時間的緩解病癥,并不能解決胃病問題。正所謂胃病“三分靠治,七分靠養”。當人們面對胃病時,如何養胃護胃還是很重要的一環。
胃病七分靠養,記住“1勤2宜3忌”
【1勤】
勤吃暖胃食物,養胃助消化
秋冬季節,不少人在飲食上不注意,導致胃病反復發作,胃部受寒、受到刺激后,更容易發作,引發胃寒;胃脹、胃痛不適。勤吃暖胃的食物,也能幫助養胃助消化。比如小米南瓜山藥等都能暖胃。《本經》有言,山藥味甘,溫。平時經常蒸山藥或者煮山藥小米粥,對養胃暖胃也有好處。化涼為溫,也能起到健脾補肺益精固腎的作用。
【2宜】
宜飯后按摩腹部,促進胃部消化
胃不好的人,容易在飯后出現消化不良、反酸燒心等問題,這時可以坐在有靠背的椅子或者沙發上,也可以站著,將雙手搓熱,在腹部按照順時針的方向進行按摩,揉腹的方法能夠幫助胃部消化,也能避免飯后躺下導致胃酸反流,帶來反酸燒心等不適癥狀。
而且在中醫理論中也有揉腹促進氣血發源的說法。中醫認為:背為陽,腹為陰。揉腹能夠調理陰氣,并且有改善腸胃功能的作用。揉腹時感覺身體溫熱,舒適為宜。
宜飲食清淡,養護胃黏膜
第二宜就是要注意養護胃黏膜,飲食清淡。這里的清淡不一定要采取純素食,而指的是口味清淡。比如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等患者來說,適合吃一些水煮、清蒸或者清炒的食物,蒸制的谷薯類和口感細膩的雜豆類也是比較好的飲食選擇。
清淡飲食中主角是蔬菜水果,但是也需要肉類補充蛋白質。比較好的選擇是瘦肉、魚肉、蝦等食物,能夠補充優質蛋白,也能促進人體內的胃黏膜修復,從而養胃護胃。
【3忌】
忌刺激性飲食,傷害胃黏膜
胃不好的人,切忌飲酒,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但有兩種刺激性的食物卻很容易被忽視,那就是咖啡和濃茶。這兩種飲品中含有較多的咖啡因和茶堿,可能會刺激胃酸分泌。分泌過多的胃酸,只會對胃黏膜造成更大的刺激,胃炎、胃潰瘍、直腸潰瘍等患者在生病期間,切忌喝這些刺激性的飲品,以免損傷胃黏膜。
忌飲食情緒大喜大悲,影響消化
吃飯的時候情緒波動大,精神壓力大,也可能影響消化出現問題。在中醫看來,胃病大多和脾虛肝滯有關,總是在吃飯的時候生氣、壓力大,很容易出現肝氣不暢胃氣不和的問題。而調理胃病就要記住飲食情緒。
胃也算是一個非常“情緒化”的器官,吃飯的時候保持愉悅的心情,飯前飯后少生氣,避免壓力過大,對養胃也有幫助。
忌亂吃藥,加重胃病
只要胃有點不舒服,就自己吃兩片胃藥的做法,相信不少人都做過。心想著這樣能夠快速緩解不適。但你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胃病嗎?是胃酸分泌過多,還是胃酸分泌不足?胃黏膜是否存在損傷?什么都不清楚的情況下亂用藥,很可能讓藥物刺激胃黏膜,從而加重胃病。
治療胃病需要結合病癥、病因以及患者的體質共同決定,而且用藥也該謹慎。隨便吃點胃藥就應付胃部不適的做法,只會讓胃部受到更大的傷害。
犯胃病時,很多人為此疼得死去活來,渾身冒汗,但光吃藥是不夠的,平時還要注意多調理胃部,三分靠治,七分靠養,記住“1勤2宜和3忌”,胃病或許也能逐漸好轉,緩解胃部不適。
飲食結構不合理,日常生活規律差,讓外邪入侵,體內寒氣逐漸累積,多飲多食,經常性的熬夜,這些會引起體內陰 陽失去平衡,膽囊收縮功能下降,膽汁分泌減少,食物在腸胃停留過久,所以會出現胃脹,打嗝噯氣以及心律失常等 諸多癥狀,根在膽
采取適當的方法進行調養,膽不好也不要過于擔心,其實方法總比困難多,在江蘇灌南一帶有開紫色花的一種野菜,俗稱紫花苦菜,一到春天就會有農戶去采摘,回來燒湯煮水喝,加些紅糖一起用,這個對于膽不好以及膽不好引起的腸胃方法有一定的調養功用。別看不起眼,用處大著呢。
參考資料:
【1】胃病“怕”4件事!無論男女,若能堅持做,養好腸胃還易長壽 光明網,2021/11/30
【2】胃病七分養記住四句話 生命時報,2020/12/22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