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網絡放大檢驗過后,沒有誰是一塵不染的。”
這是出現在電影《惡意》中的一句臺詞,這部入局暑期檔“戰場”的影片將焦點聚焦在探討當下“網絡輿論”的多面性上,撕開了當代輿論生態的血腥切口——網絡輿論是一場關于真相與謊言的博弈,折射出網絡時代中,幾乎無人幸免,都會陷入無意識的網絡旋渦中。
這不時提醒著處于算法與流量構筑的數字牢籠里的我們,如何才能不成為被信息洪流吞噬的獵物?而不同導演對這一復雜現象的解構,都有自己的見解,即便故事不同,時代不同,但網絡輿論都會像一把把利劍懸在我們每一個人頭頂,警示我們!
《搜索》寓言
當一個導演被迫卷入剛剛興起的網絡浪潮
陳凱歌拍攝《搜索》要追溯到2006年,那一年陳凱歌集結了中日韓三國電影群星,拍攝了奇幻電影《無極》,但是卻不想在網絡輿論中被“降維打擊”,口碑一瀉千里——網友胡戈以戲謔解構的方式將影片剪輯為《一個饅頭引發的血案》短片,在傳播中轉化為全民狂歡的網絡梗。這場由短視頻引發的輿論海嘯,讓陳凱歌首次直觀感受到網絡傳播的裂變威力與群體情緒的狂歡力量。
在一系列義正詞嚴的“抗議”,甚至付諸法律都沒能逆轉窘境之后的他,開始審視網絡輿論,當再次被問到對此事的看法時,他終于學會淡定,并表示他會拍攝一部影片來作為回應。2012年的《搜索》或許就是他的回應——從他的視角出發,他將這份“切膚之痛”傾注于《搜索》,完成了對網絡暴力的首次影像回應。
影片中,高圓圓飾演的葉藍秋因在公交車上拒絕給老人讓座被拍下視頻,并被斷章取義放上網絡,隨即遭遇全網討伐,人肉搜索、道德審判、媒體炒作共同將她逼向絕路。一貫擅長詩意風格的陳凱歌,在《搜索》中冷靜而殘酷,他沒有塑造一個完美的受害者,而是展現了一個普通人在輿論風暴中的無力感。電影中姚晨飾演的記者既是輿論推手,也是流量時代的棋子,而民眾則沉浸于這場“正義狂歡”中,無人關心真相。
同時影片不僅聚焦個體悲劇,更揭示了輿論場的運作邏輯:記者陳若兮為追求熱點,刻意放大事件,甚至操縱采訪對象,使輿論進一步失控;網民在未了解真相的情況下,基于碎片信息進行道德審判,形成“烏合之眾”效應;王學圻飾演的富豪沈流舒利用輿論轉移矛盾,展現了輿論如何被工具化。這些觀察在今天的算法推薦、熱搜操控時代依然適用,甚至更為復雜。
在當時的中國社會語境下,《搜索》確實展現了對網絡輿論的超前洞察力。彼時,微博剛剛興起,智能手機尚未完全普及,互聯網正從傳統門戶時代向社交傳播時代過渡,網絡傳播的廣度與深度遠不及當下。但影片已敏銳捕捉到“人肉搜索”和“道德審判”的潛在危害——道德審判凌駕于事實,個體在集體聲討中毫無招架之力,其預言性在今天看來尤為深刻。
代輿論啟示錄
當一群導演試圖摸清網絡世界的底層邏輯
然而在《搜索》之后,卻鮮有影片再聚焦此類題材,直到2023年的《熱搜》。中國互聯網歷經十年的發展,其話語權已然升級,自媒體的發展也讓網絡輿論呈現了新的特征,導演忻鈺坤將自己的所見所想都集中在了犀利的《熱搜》中,呈現了全新的網絡輿論圖景。
值得關注的是,片中周冬雨飾演的自媒體主編陳妙即便深諳流量法則,卻在調查校園性侵案時,發現自己不過是資本操控輿論的一枚棋子。因此也尖銳地指出了,當代網絡輿論場已從道德狂歡,升級為算法、資本和權力的精密合謀——熱搜可以買賣,真相可以定制,網民的憤怒與同情都被精準計算,而輿論背后的權力結構操縱流量,從而定義我們看到的“真相”!
《熱搜》過后,2024年《保你平安》和《紅毯先生》兩部重磅影片以其各自獨特的視角解構當代輿論生態,不僅實現了對現實的映照,更是對數字時代人性困境的深刻叩問。大鵬執導的《保你平安》通過男主角追溯網絡謠言的過程,揭示了謠言在社交媒體時代的負面輿論力量,展現了一個女性如何被一則毫無根據的謠言“污名化”,這個過程精準捕捉了當下網絡傳播的特質:獵奇心理驅動的信息篩選、道德優越感包裝的偽正義,以及平臺算法對沖突性內容的天然偏好。
影片最發人深省之處在于,它沒有簡單地將悲劇歸咎于某個造謠者,而是展現了整個傳播系統的結構性缺陷。當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謠言傳播的節點時,責任的邊界則變得模糊不清,而真相的追尋卻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寧浩的《紅毯先生》則從另一個維度切入,一方面它細致呈現了輿論作為工具是如何運作的。影片中過氣明星團隊的危機公關操作,從水軍控評到人設重塑,從熱搜買賣到平臺資源置換,堪稱一部當代輿情管理的黑色教科書。另一方面,它則借大明星在遭遇輿論危機后,被迫精心設計、炮制輿論挽救形象的過程,剖開了網絡輿論是如何裹挾參與者,一步一步在輿論的凝視中逐漸失去自我。讓這場自救的本質,成為一場對真實自我的系統性抹殺。
在其后的《爆款好人》中,寧浩仍舊在討論這個命題,通過故事主角,影射了當代社會普遍的異化困境。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經歷著類似的“紅毯化”過程:朋友圈要經營人設,微博要謹言慎行——當輿論成為判官,當點擊和轉發成為日常,我們或許都該反思:自己是否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被網絡輿論進行裹挾?
《惡意》之后
新生代導演“網絡輿論”的多元視角
而近日上映的電影《惡意》會為我們帶來什么呢?影片講述的是資深媒體人葉攀在報道一起墜樓事件時,以“正義之名”點燃輿情,卻在信息洪流中成為被吞噬的獵物的故事。這場關于真相與謊言的博弈,折射出網絡時代集體無意識的走向,并通過網絡輿情的失控與反轉,構建了一場關于信息暴力的現代寓言——可以說通過《惡意》,我們會想起網絡上許多相似的“翻轉”與“輿論”。
片中,護士李悅前期從“白衣天使”到“殺人兇手”的標簽轉換,完美詮釋了“沉默的螺旋”理論,而針對張小斐所飾演的媒體人葉攀,一聲聲“殺人記者,人血饅頭”的聲浪,則將網絡上常常呈現的“群體極化現象”展露無遺。它真實地與當前網絡生態形成呼應:年輕網民沉迷將碎片化信息拼湊成“真相”,體現出典型的信息繭房特征。雖然影片最終層層反轉,但其中的某些充滿“惡意”的片段,仍舊令人不寒而栗。
值得注意的是,《惡意》有意將個體命運與時代病癥緊密勾連,通過多輪反轉解構“正義”,展現“善與惡的模糊邊界”,揭示了“標簽化傳播”與“二次傷害”的普遍性,在懸疑類型的框架下完成了對信息時代的哲學思辨,我們期待其在上映后取得好成績的同時,也能引發觀眾對網絡暴力的深刻反思。
當下網絡空間“情緒先行”,而電影行業自身也開始密集地經歷輿論場的重構,在《惡意》之后,還有《在她身后》《羔羊的盛宴》《羊命》等相關題材電影正在籌備拍攝中。其中,《在她身后》由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出品,講述了網絡大時代下,普通人面對互聯網暴力選擇不同抗爭方式的故事。在這場風暴中,除了站在彼此身后的平凡人,還有法律和國家正義。
《羔羊的盛宴》則由《平原上的夏洛克》編劇任燦操刀,講述留學生梁欣因綜藝節目嘉賓自殺遭全網聲討,被迫搬離公寓后陷入囚禁與PUA陷阱的故事。影片以“羔羊”隱喻被輿論吞噬的個體,通過梁欣從受害者到反抗者的轉變,揭示網絡暴力如何演變為現實中的權力壓迫,揭示了網暴引發的生存困局。《羊命》則上演了一場由媒體制造的“英雄神話”如何反噬普通人生活的黑色幽默,呈現了一出輿論捧殺的荒誕現實喜劇,揭露流量經濟對個體的異化。
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電影圍繞“網絡輿情”展開,并開始進行多元的探索和嘗試,在題材上去突破,共同揭示網絡輿論的雙刃劍效應:它既是弱者的吶喊工具,也是施暴者的隱形兇器。正如《惡意》中“沒有人經得起網絡放大鏡的檢閱”的臺詞,它在時刻提醒觀眾:在信息洪流中保持理性,或許比追尋真相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