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安陽師范學院美術學院“繪夢鄉村·筑知同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走進安陽市林州市東崗鎮楊家寨村,以鄉村振興、紅旗渠精神與扁擔精神為主題開展墻繪服務。同學們用藝術實踐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讓紅色精神通過一幅幅生動的墻面畫作煥發新的光彩。
圖為團隊成員合照
實地考察與靈感汲取:從紀念館到石頭墻的精神傳承
團隊抵達楊家寨村后,并未急于動筆,而是先對村內墻面展開實地勘察。成員們手持卷尺,細致丈量每一面待繪墻體的尺寸,認真記錄墻面材質、朝向等細節,為后續設計做足鋪墊。“墻面的平整度、陽光照射角度都會影響最終呈現效果,必須嚴謹對待。”團隊負責人強調。
為深化對紅旗渠精神和扁擔精神的理解,團隊專程走訪當地楊啟祥紀念館。館內陳列的老舊扁擔、磨破的草鞋、泛黃的勞動照片,無聲訴說著當年勞模們肩挑手扛、無私奉獻的往事。“看到那些真實的物件,才真切感受到扁擔精神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一輩輩人用汗水凝結的擔當。”一位成員深有感觸地說。恰逢紅旗渠通水60周年,團隊決定將兩種精神融合創作,讓紅旗渠精神與扁擔精神在墻繪中交相輝映。
圖為志愿者們與楊啟祥后輩合照
揮毫潑墨繪初心:烈日下的藝術堅守與創新
墻繪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夏日的楊家寨村驕陽似火,墻面被曬得滾燙,顏料在高溫下易干,給調色和上色帶來挑戰。有限的材料也讓團隊不得不反復構思,力求用最簡潔的筆觸傳遞最豐富的內涵。
但成員們毫無怨言,個個變身“粉刷匠”,分工明確、配合默契。有人用粉筆在墻面勾勒輪廓,有人用大刷子鋪陳底色,有人握著小筆細致勾線。“起形時要精準還原設計稿,鋪色時得注意色彩過渡,勾線更是考驗耐心。”一位負責細節處理的成員介紹道。一道道工序有條不紊,一層層色彩逐漸飽滿,汗珠滴落在墻面上,與顏料一同暈染出奮斗的印記。
圖為志愿者繪制墻繪
當地村民時常圍在施工處觀看,一位大爺指著正在繪制的“扁擔挑糧”場景說:“這畫得真傳神,讓我想起年輕時跟著大伙兒挑擔子的日子,你們把扁擔精神畫活了!”村民的認可讓團隊備受鼓舞,即便手臂曬得脫皮、衣服被汗水浸透,大家仍干勁十足。
墻繪無聲勝有聲:紅色精神浸潤心田的實踐課
經過數天努力,一幅幅主題鮮明的墻繪作品躍然墻上。描繪紅旗渠蜿蜒山勢的畫作中,“人工天河”的壯闊與勞動者的堅毅相得益彰;展現扁擔精神的畫面里,佝僂的背影與挺直的脊梁形成強烈對比;鄉村振興主題的墻繪則通過田野、民居、當地村民人物刻畫等元素,勾勒出美麗鄉村的新圖景。
圖為團隊成員走渠
“這些墻繪不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讓紅色精神看得見、摸得著。”村支書感慨,“孩子們把精神畫在墻上,也進了我們心里。”團隊成員也在實踐中完成了精神的洗禮:“以前只是書本上學習紅旗渠精神,現在知道了那是先輩用錘子一錘錘鑿出來的;扁擔精神不是口號,是無數勞模一擔擔挑出來的擔當。”
圖為志愿者繪制墻繪
此次三下鄉活動,既是安師學子將專業知識融入社會實踐的生動體現,也是新時代大學生傳承紅色基因、服務鄉村振興的具體行動。他們用畫筆作為橋梁,讓紅色精神在鄉村落地生根,也讓自己在實踐中深刻理解了“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內涵。正如團隊成員所言:“我們要做鄉村振興的種子,把所學化為行動,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
來源: 安陽師范學院
作者:史程程 耿啟曉 李柏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