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82歲的張瀾向毛澤東提出辭去國家副主席的職務。面對這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毛澤東深情地說:“表老,您是一面旗幟,您不能辭!”這句話不僅是對張瀾個人的敬重,更是對民主黨派與共產黨肝膽相照的崇高禮贊。從民國初年的“川北圣人”到新中國的開國元勛,張瀾的一生與毛澤東的革命事業緊密交織,他們的情誼跨越時代,成為多黨合作的光輝典范。
初識:晨報結緣
1919年,年輕的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工作,而張瀾正是《晨報》的董事長。這份報紙是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也是馬克思主義思想傳播的橋梁。毛澤東通過《晨報》接觸到進步思想,對張瀾的遠見卓識心生敬仰。
多年后,當毛澤東成為共產黨的領袖,張瀾則成為民盟的旗幟人物。盡管身份不同,但他們對民族解放的追求始終一致。1937年,張瀾推動川軍與紅軍達成聯合抗日的秘密協定,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埋下伏筆。
抗戰期間,張瀾已年過六旬,卻仍以詩明志:“寇來便合迎頭擊,直搗黃龍痛飲傾。”他的愛國熱忱與毛澤東“持久戰”的戰略思想不謀而合,兩人雖未謀面,卻已神交已久。
重慶談判:肝膽相照
1945年,毛澤東冒險赴重慶談判。74歲的張瀾不顧風險,親赴機場迎接。毛澤東一眼認出這位銀髯飄飄的老者,緊握他的手說:“您是表老吧?”張瀾感慨道:“潤之先生竟親臨險地,令人憂心啊!”
在隨后的密談中,張瀾直言蔣介石“根本無誠意”,毛澤東則堅定回應:“人民與我們同在。”臨別前,張瀾寫下《致國共兩黨領袖的公開信》,將談判內幕公之于眾,毛澤東贊嘆:“表老真是老成謀國!”
10月11日,毛澤東離渝時,張瀾再度相送。兩人約定:“待中國民主實現,我必赴延安拜訪!”毛澤東笑答:“延安川菜恭候!”這一幕,成為國共博弈中難得的溫情瞬間。
開國歲月:共襄盛舉
1949年,張瀾應邀北上參與建國大業。毛澤東親自到北京飯店探望,席間張瀾贊嘆:“三年推翻國民黨,共產黨本領非凡!”毛澤東卻謙遜道:“我們不過做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政協會議上,張瀾力辭副主席一職,毛澤東堅持:“您有德望,務必出山。”開國大典上,兩人并肩而立,見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此后,張瀾將四川民眾的數百封來信整理成冊,毛澤東逐一批示落實,彰顯了共產黨人對民主人士意見的尊重。
抗美援朝時,張瀾起初反對出兵,但得知中央決心后,他帶頭捐出積蓄,甚至訓斥家人“退掉新衣,省下錢買飛機大炮”。這種以大局為重的胸襟,令毛澤東動容。
晚年挽留:旗幟永駐
1954年,張瀾以年邁請辭,毛澤東動情地說:“您若辭職,我豈不成了孤家寡人?”他派彭真、李維漢登門挽留,還贈予金日成所贈的百年野人參。張瀾最終留下,繼續為統戰事業奔走。
1955年2月9日,張瀾與世長辭。毛澤東親赴靈堂守靈一小時,并指示將其安葬于八寶山革命公墓。這位“川北圣人”的一生,正如毛澤東所言:“您是一面旗幟”——一面多黨合作、共鑄共和的永恒旗幟。
從《晨報》初識到開國共事,張瀾與毛澤東的情誼超越了政治分歧,成為民族復興路上的同行者。82歲請辭時的那句“您是一面旗幟”,不僅是對張瀾個人的褒獎,更是對愛國民主人士的最高禮贊。這段肝膽相照的往事,至今仍激勵著后人攜手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