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水電站數量眾多,金沙江水電基地的最后一級水電站向家壩有中國第五大水電站之稱。這座水電站建造于2006年11月動工,投資總額高達542億。考慮到通貨膨脹,按今天的人力與物力成本計算,投資總額起碼相當于現在的上千億。
2012年,向家壩水電站實現首批機組發電,2014年7月全部機組投產發電。如今11年過去了,當初的投資成本收回來了嗎?
等候50年的大工程
向家壩水電站位于云南省水富市與四川省宜賓市交界的金沙江峽谷出口處,因為水量足、落差大,水能資源非常豐富。早在1957年,水電工程的前期規劃工作就已經開始。但受限于當時技術條件與經濟實力,工程長期停留于藍圖階段。
轉機出現在1985年,國家將預可行性研究的重任賦予長沙的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此后近20年間,數百名工程師踏遍金沙江兩岸的險峻山川,完成超過200平方公里范圍的勘測鉆孔與地質分析,為工程奠定基石。
八九十年代,隨著葛洲壩、三峽等一大批水電站的開工,我國在大江截流及深水土石圍堰施工、碾壓混凝土圍堰快速施工、混凝土持續高強度施工、大型水輪發電機組制造安裝等方面積累了充足的經驗。這時,向家壩水電站的建設已經水到渠成之事了。
2002年10月,向家壩水電站正式批準立項,躋身國家“十一五”能源工業重點工程序列,與溪洛渡共同構成金沙江下游梯級開發的“收官雙璧”。2006年11月26日,向家壩水電站正式開工,數萬名建設者涌入川滇交界的河谷,開啟長達九年的攻堅之戰。
工程初期面臨復雜地質條件與生態保護的雙重挑戰,尤其是料場距工地50余公里的困境催生出創造性解決方案,開鑿隧道鋪設31.3公里長距離皮帶輸送系統,此舉創下水電建設史上的運輸紀錄,同時將開挖料轉化為路基填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
歷經兩年多的艱苦奮戰,2008年12月末,金沙江主河床成功截流,滔滔江水被馴服導流,主體工程全面進入混凝土澆筑階段,截流儀式上數千人見證了這一改寫自然格局的時刻。
世界級的超級水電工程
大壩建設采用分塊推進策略,左岸壩段2007年率先澆筑,右岸二期工程2009年跟進,至2012年5月大壩全線突破340米高程,同年10月導流底孔下閘蓄水,水庫初期蓄至354米,首臺機組隨即投產發電,西電東送中線通道由此注入強勁電流。2014年7月,向家壩水電站8臺80萬千瓦機組全面投產發電,總裝機容量達640萬千瓦,大約相當于三峽水電裝機容量的三分之一,年均發電量超300億千瓦時。
水電站的單臺機組座環由四瓣組成、基礎環由兩瓣組成,經焊接組裝后,最大外徑14.6米、高度5.48米,總重356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水輪機座環。單臺容量80萬千瓦,不僅刷新了國內此前70萬千瓦機組安裝紀錄,更將中國水電推上了世界水電安裝的制高點。
向家壩水電站的防洪庫容9億立方米,被納入長江干流“六庫聯調”管理,通過梯級水庫群的聯合調度極大解決了川江地區防洪問題,使宜賓、瀘州、重慶等城市的防洪能力,達到50年至100年一遇。
水電站投運后迅速成為能源網絡的中流砥柱,截至2025年6月末,累計發電量高達3800億千瓦時,按華東電網落地電價0.25—0.3元/千瓦時折算,僅電費收入已達950億—1140億元,當年的投資費用早已實現了收回。2023年5月開始,向家壩水電站機組進行改造擴容,擴容完工后,其裝機總容量將達到775萬千瓦,每年可新增發電量約30億千瓦時,相當于滿足100萬戶家庭年度用電需求。
在環保方面,向家壩水電站輸送出的3800億度清潔電力,相當于節約1.3億噸標準,減少二氧化碳排放4億噸,二氧化硫排放340萬噸,為保護全球氣候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它的價值遠不止于發電、防洪,還使得金沙江下游實現江海聯通,新增深水航道300公里,貨輪可直抵攀枝花,物流成本降低30%以上。灌溉取水口如同現代都江堰,解決500萬人的生產生活用水,可灌溉370萬畝耕地。
得益于充足廉價的水電,水電站所處的四川宜賓在動力電池賽道上實現了華麗轉身,產業產值突破3000億元,占全國比重達18%,成為繼深圳、寧德之后的全球動力電池第三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