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當這個環境越來越偏向于獎勵冷血時,善良就會顯得特別傻。
這不是胖胖的感慨,而是這幾年在公眾號里頻繁刷到的一種論調:
“道德感太強的人,注定賺不到錢。”
不少博主煞有其事地擺數據、舉案例、反復論證,試圖得出一個聽起來頗“有道理”的結論:
“你要想發財,就得先學會別那么講良心。”
但說實話,這樣的論證在胖胖看來,已經有點二極化了,甚至透著一股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味道:
不踩人肩膀,你就永遠爬不上去當人上人;不狠一點,你就永遠翻不了身。
當這種話反復被潛移默化地灌輸、傳播,人們很容易開始懷疑自己堅持的意義,道德感也隨之從“做人的底線”,變成了“失敗者的負擔”。
胖胖不否認,這個世界有時候并不獎勵善良;也承認道德在很多現實博弈中,確實有顯得“拎不清”,甚至“吃虧”。
但胖胖認為,道德是向內求的,是自己對自己的約束。
它不能強求別人遵守,也不該被當作笑柄;更不能被拿來當武器,去綁架別人“你也該這樣”。
所以胖胖并不反對這類文章的存在。
每個人都有權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世界,也有權質疑善良在某些語境下的“無力感”。
甚至可以選擇“不用那么講道德”,那是自由的體現。
但問題在于,無論價值觀怎么多元,有一條線不能碰,就是不能傷害他人。
當一篇文章在道德感太強等于失敗的論述中模糊了這個邊界,當它用極端化的語氣鼓勵人們放棄底線、把“冷血傷人”包裝成“看清現實”,那它傳遞的就不再是討論,而是一種冷血的合理化。
所以,寫“道德感太強做不成事”的文章沒問題,但如果寫成了“有道德感就是錯的”,那就有點走偏了。
站在傳播的角度,胖胖也理解,一些表達為什么會朝極端化、二極管化的方向發展。
情緒越強,立場越絕,對抗性越明顯,越容易形成觀點的“圈層強化”,獲得一部分群體的追捧和轉發。
這本身也是自媒體生態的一部分現實。
但話說回來,正因為這是面向公眾的表達,更應該向內求自問一個問題:
有沒有一條線,是不該越過的?
可以揭示現實的殘酷,但能不能不去美化冷血?
可以質疑善良的代價,但有沒有必要把善良描繪成一種“無能”?
這其實是很多內容創作者需要回答的問題:
在強調觀點、追求傳播的同時,是否還保留著一點點克制,一點點對底線的敬畏?
當這種“冷血才是聰明”的敘事開始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寸角落,真正出問題的就不僅僅是價值觀本身了。
它會逐漸地,從一種“觀點”蛻變為“行為”。
聊聊7月8日,荔枝新聞的一則報道:
#南京一家名為“兄弟龍蝦仙鶴”的門店,在外賣平臺上評分高達4.9分,月售1000+。
在平臺展示頁上,這家店幾乎是完美的存在,圖片精致,好評如潮,甚至有不少“回頭客推薦”的加持。
而令人作嘔的真相,卻藏在了這些光鮮的表面之下。
據知情人爆料,這家被眾人追捧的網紅龍蝦店,在清洗小龍蝦時,并非采用正常的清水處理,而是使用了一種俗稱“洗蝦粉”的化學藥劑——草酸。
記者隨后進行了暗訪調查,證實了這一說法。
視頻畫面顯示,店員在狹窄的走廊通道上,手法熟練地將小龍蝦倒入盛滿酸臭味溶液的大池中,旁邊赫然擺著一袋白色粉末,包裝上清楚地寫著:
“草酸 AR 分析純”。
這可不是廚房用鹽,不是食品級清潔劑,而是實驗室等級的化學試劑,用于清洗鍋底、水垢、甚至金屬表面,而不是餐桌上的食材。
而這里讓人無法接受的一點是,這帶著草酸的一池溶液幾天都不更換,洗蝦水已經發黑發臭,還繼續使用。
這根本不是“處理”食材,而是在“腐蝕”人的胃口和信任。
隨后,當地監管部門進行了聯合執法檢查。
面對記者暗訪證據和監管人員的現場質問,店員竟然堅稱“只用自來水清洗”,并拒不承認使用草酸。
直到執法人員在現場查出了草酸的空瓶,才終于閉嘴不語。
最終,這家門店被責令停業整改,銷毀了100多斤問題龍蝦,平臺也接到了通知,將該門店下架處理。
目前,該事件仍在調查中,市場監管部門表示將進一步追究其食品安全責任。
但胖胖覺得,光是“停業整改”就夠了嗎?
一個月銷千單、利潤可觀的網紅店,靠的是不斷的流量導入和極具欺騙性的高評分來維持曝光和信任。
如今被抓了個現行,如果不進一步追究其食品安全責任,只是關門幾天、改頭換面再上線,損失幾桶龍蝦的成本而已,根本不痛不癢。
對消費者來說,胃已經進了草酸,風險已經發生;而對商家來說,只要沒出大人命,就還能換馬甲繼續開新店。
胖胖查了一下資料,跟大家普及一下:
草酸的危害,它是一種無色、有強烈刺激性的有機酸,能與鈣形成草酸鈣結晶,長期食用可對腎臟造成嚴重負擔,甚至誘發腎結石。
《食品安全法》早已明確,消毒劑必須“對人體安全、無害”,而草酸并不在合法添加的名單之列。
專家指出,草酸最多可以在特定環節中作為輔助手段,比如設備清洗,但不能用于食材本身,更不能在無人知情的情況下接觸進入人體的東西。
這不僅是違法,更是徹頭徹尾的惡意。
但在平臺的評分系統里,這些細節毫無蹤影。
你看到的只是一個個配著大蝦開背圖的濾鏡和香氣撲鼻的文案。
看不到的,是那池黑水中翻騰的腐爛與風險。
像外賣平臺一般是如何操作的?
誰有門店,誰有營業執照,誰愿意交服務費、拍個視頻、刷幾個評價,就能把店鋪掛上去。
平臺只管導流、不管干凈;只要你能拍得好看,至于你蝦在哪洗、粉是哪買的,壓根不問。
這個監管就容易完全處于“失明狀態”。
你想啊,消費者只能看到被修過圖的菜單、被優化過的文案、被刷上去的評分,而平臺卻從不告訴你:
這些蝦是不是泡過草酸,這家店有沒有經過后廚檢查,這評分到底是吃出來的,還是刷出來的。
只要銷量高、評分好、投訴少,就會繼續獲得流量推薦。
當然,這一切的共謀者,不僅僅是黑心商家,不僅僅是這些本地化生活服務平臺,還有“失語”的監管。
草酸不是新化學品,早在多年前,它就已經在多個食品安全案例中被點名過。
但它為何沒有列入重點檢查清單?為何要靠記者去臥底、靠平臺輿論發酵,才能促成一次例外的查處?
我們看到的不是一例違規,而是一個模式。
工業化學品通過電商平臺偽裝成“洗蝦粉”,客服大方傳授“行業潛規則”;商家用它把蝦泡得“白凈”、照片好看,平臺評分機制和審核機制又視而不見,監管部門查也查不到……
這像不像一整條從黑色化工廠到餐桌的產業鏈?
這不是個案,這是慣例;不是漏洞,這是缺位,失明。
消費者被裹挾其中,淪為信息的弱者、算法的傀儡、利潤的犧牲品,而維系整個系統運行的,不是信任,而是運氣。
你不知道每頓飯里,藏著什么。
其實,這幾年像賣魚用孔雀石綠也好,賣豬肉使用硼酸也罷,包括這次賣小龍蝦使用草酸,胖胖認為,問題出在哪?
當然,平臺是有責任的,監管是有漏洞的,但胖胖想說,還有另一個問題:
在逐利的漩渦里,很多人連“能不能賺”的分界線都模糊了,只剩下“賺不賺得到錢”的試探心理。
你問他們知不知道草酸有毒?知道的。
你問他們明不明白這犯法?也明白的。
所以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再在意“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了。
只要錢賺得多,底線就可以一層層往下挖。
只要這中間有人睜只眼閉只眼,哪怕是違法的東西,也能包裝成“美味”的樣子端上桌。
但問題是,不是所有的錢,都能賺。
草酸泡蝦這種事,說白了,一點也不高明。
它不是“創新”,不是“降本增效”,更不是“看清現實”,它只是把人對良知的信任,一點點撕掉,然后換成幾分成本和幾百單銷量。
當然,有些人會說,這種事根本防不住,社會就是這樣。
確實,但當每個人默認“壞事總會發生”,其實每個人已經在用冷漠,為惡背書。
不僅僅是個別商家出了問題,也不僅僅是哪個平臺疏忽了監管,而是在這個整體面的價值觀中,敢于堅守底線的人,越來越少了;能為他人想一想的人,越來越難得了。
監管不到位,當然該罵;平臺失職,當然要查;但還有更割裂的一點是,我們對“善惡之分”逐漸麻木的社會肌肉。
這是最可怕的一點,一群人開始不再憤怒,而是逐漸學會“理解”邪惡。
當我們開始“理解”邪惡的時候,邪惡就不再需要偽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