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從2022年2月24日開打,到現在已經三年多,戰火沒停,全球經濟也被攪得天翻地覆。
這場仗不光是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事兒,硬生生把好幾個國家的命運給改寫了。
有人說,這場戰爭“打窮了三個國家,富了三個國家”,中國還被點名在內。
烏克蘭戰前4300萬的人口基數,如今只剩下2800萬,超過1000萬難民通過各種渠道涌入歐盟,其中62%已獲得永久居留權,這意味著烏克蘭喪失了近四分之一的勞動力和消費群體。
更嚴峻的是,生育率從戰前的1.3驟降至0.8,適齡男性中37%或戰死或傷殘,征兵辦公室不得不將入伍年齡上限從27歲提高到40歲。
而且烏克蘭的農業也出現致命情況,赫爾松州40%的農田被戰火化作雷區,排雷專家預計至少需要10年才能清理完畢。
2025年烏克蘭小麥產量僅為戰前的35%,曾經的“歐洲糧倉”如今需要從波蘭進口150萬噸小麥才能避免饑荒。
工業重鎮頓巴斯早已淪為廢墟,第聶伯河水電站遭炸毀后,全國供電缺口高達40%,基輔市民每天只能保證4小時供電,工廠普遍采用三班倒輪流生產。
為換取喘息空間,烏克蘭被迫簽署的《美烏礦產協議》堪稱現代版不平等條約。
協議規定,烏克蘭需將頓涅茨克地區1400萬噸鋰礦(含鈹、鉭等戰略金屬)的開采權,以及敖德薩等三個黑海港口未來20年的特許經營權抵押給美國企業,用以償還5000億美元債務,而年利率高達133%。
世界銀行測算,按照這個利率,烏克蘭即便每年償還GDP的15%,也需要80年才能還清債務,相當于徹底喪失了資源自主權。
俄羅斯的日子同樣不好過,2024年4.1%的GDP增速看似亮眼,卻建立在畸形的經濟結構上,軍費開支吞噬了35%的財政預算,民生支出被迫砍半。
莫斯科市民發現,社區醫院的救護車數量減少了40%,公立學校的供暖時間從每天18小時縮至12小時。
盧布匯率如同坐過山車,1美元兌78盧布的中間價背后,是年波動率超40%的劇烈震蕩,企業想從銀行貸款,年利率必須接受18%的“高利貸”,導致60%的中小企業不敢擴大生產。
下塔吉爾坦克廠的工人月薪僅280美元,還不如戰前的一半,為趕制T-90M坦克,他們不得不每天工作14小時。
導彈生產線上,工程師們用洗衣機拆解的芯片替代軍用級元件,Kh-101巡航導彈的命中精度已從3米降至15米。
高端機床斷供后,俄羅斯只能從朝鮮進口蘇聯時期的舊設備,經拆解翻新后勉強使用,導致軍工良品率下降27%。
當地家庭每月憑券只能領取5公斤面粉和2升油,紅菜頭價格三年暴漲94%,成為普通家庭餐桌上的“奢侈品”。
能源出口這塊“壓艙石”也出現裂痕,2025年油氣實際利潤縮水18%,歐洲市場的流失讓俄羅斯不得不以七折價格向亞洲出售原油。
白俄羅斯被拖入泥潭后,經濟主權不斷喪失。
其鉀肥曾占據全球20%的市場份額,如今已被加拿大企業蠶食到12%,博世集團關閉明斯克工廠時,卷走了1.2億美元投資,波蘭企業緊隨其后抽離資金,導致首都失業率飆升至8.2%。
更要命的是能源依賴,俄羅斯將天然氣供應削減30%后,白俄羅斯只能以高于市價40%的價格從挪威進口,冬季居民樓每周有兩天限電,人們不得不靠燒木柴取暖。
烏克蘭軍隊2萬兵力北移至白俄邊境,加上“卡利諾夫斯基軍團”獲北約裝備,盧卡申科政權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美國的戰爭經濟機器高速運轉,對歐洲液化天然氣出口量較戰前激增141%,每千立方米售價高達3800美元,是歐洲本土氣價的4倍。
2023年美國液化天然氣企業凈利潤突破450億美元,埃克森美孚在得克薩斯州新建的三條生產線,專門承接來自德國的長期訂單。
軍工復合體更是賺得盆滿缽滿,2023年全球軍售總額2380億美元,美國占比51%,雷神公司因援烏訂單激增300%,股價較戰前翻了兩番。
而且,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援助資金中,64%通過采購本土武器回流軍工企業。
更隱蔽的是債務陷阱,美國逼迫烏克蘭簽署的《礦產協議》,要求以133%的年利率償還5000億美元“重建貸款”,抵押品包括稀土礦脈和黑海港口未來20年的收益權。
華爾街投行已開始打包這些“戰爭債券”,向全球投資者兜售,預期年化收益率高達18%。
印度則把“中立”玩成了套利藝術,2023年印度從俄羅斯進口原油的均價僅50美元/桶,是國際市場價的6折,日均進口量暴增至175萬桶,較戰前增長140%。
這些原油經印度煉廠加工后,以100美元/桶的價格轉售歐洲,年利潤超百億美元。
更精妙的是印度積壓的3萬億盧比中,有相當一部分用于采購西方對俄禁運的芯片,再將這些芯片組裝成電子設備賣給俄羅斯。
同時向俄出售坦克發動機和炮彈,拿下40億美元訂單,另一邊又向烏克蘭提供13萬發炮彈,武器出口額三年暴漲30倍。
這種左右逢源的操作,讓印度在不選邊站的同時,成為沖突的重要受益者。
中國在中俄貿易額從戰前的1077億美元躍升至2448億美元,增幅127%。
汽車領域最具代表性,中國品牌在俄市場份額從9%飆升至49%,徹底取代歐美車企留下的空白。
奇瑞在圣彼得堡的工廠三班倒生產,哈弗H6車型連續12個月蟬聯銷量冠軍。
能源合作更是突破性進展,俄羅斯對華油氣供應占比從19%躍升至40%,雙方簽訂的20年長期合同中,原油價格較國際均價低8-10美元/桶,每年為中國節省數十億美元成本。
金融領域的去美元化進程加速,人民幣在中俄貿易結算中的占比從5%升至34.5%,兩年間翻了85倍。
俄羅斯央行將人民幣資產納入外匯儲備,占比達15%,莫斯科交易所的人民幣-盧布交易量超越美元-盧布,成為第一大交易對。
這種合作并非單向依賴,中國向俄羅斯出口的汽車零部件、家電生產線和5G設備,幫助俄工業體系維持運轉,形成互利共生的經濟循環。
紅星新聞——2022-03-21《俄烏沖突誰獲益?俄媒:美國進軍歐洲能源市場,軍火商也賺翻了》
解放軍報——2025-02-20《俄烏沖突將滿三年--戰場仍然膠著 格局面臨重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