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民間文史愛好者,我對吉林市城區的街道、建筑掌故十分著迷,然而也正是因為這個“民間”的定語,讓我常對一些史實采用含糊其辭的表述方式。一則“史實”需要有官方背書,民間人士只適合添磚加瓦;二則在于掌握資料的確有限,很難對“史實”進行言之鑿鑿的記錄。就比如今天要說的“江南大街”,其原來的名字和消失的時間,就沒有能力查實。也正因此,每次發布文章后,我就非常在意讀者留言——許多線索就在其間。
如今的吉林大街最南端為江城大橋的引橋下——吉林大街與濱江西路、濱江南路形成的一個環島。而在歷史上,過了吉林大橋后,南接吉石公路(通往石井溝,后為吉豐東路)的筆直主干道長期被叫作江南大街。這條道路全長3公里,道路兩邊栽植著蔽日參天的楊樹。
江南大街的前身為改集街渡口附近七扭八歪的鄉間土路,通向江南地區腹地甚至連一條值得記錄的道路都沒有。上世紀四十年代初,興建跨江大橋,江南地區被逐步開發。按日偽當局規劃,由大橋南端通往跑馬場(1941年建,1944年關閉,大致位于今北華師范學院一帶)要修建一條寬闊的道路。據《吉林市地名志》記載,這條道路只被建成一條土路,而1948年初的地圖中,這條土路甚至沒有被標注。
吉林市解放后,江南地區得到了快速開發,尤其是吉林二高中、師范學校、空軍航校的建立,使得修建道路成為當務之急。1952年之后,由吉林大橋南端至二中之間修建起一條砂土路,但是這條路的名字卻是1964年吉林市街路整頓時才被確定。當時因這條道路地處江南地區,遂被命名為江南大街。至于1964年之前這條道路曾有過哪些名稱,目前尚未查知。
上世紀六十年代,江南大街雖然很長,但還只是條級別不高的街道。直到1972年時,江南大街才被改造成柏油路,并且只有泰山路以北的路段寬度為40米、設有快慢車道、建有綠化帶。作為新改造道路,江南大街北段成為宣傳城市建設的樣板,在當時的掛歷、包裝品上頻頻出現江南大街的身影。
關于江南大街是何時被并入吉林大街的,目前未見到明確記載,只在《船營區志》中留有極其簡要的文字:九十年代初,將吉林大街延伸至吉林公路起點,取消江南大街,車行道寬14—42米。猜測可能與1992年撤銷郊區并組建豐滿區有關。
1993年我在林學院讀書時,泰山路南側的吉林大街已被拓寬,但師范學院南側路段仍是狹窄的路段。在當時,江南大街的名稱剛剛退出歷史,街道兩邊的七商店、江南公園、一建、博物館等建筑物,還是舊時模樣,和宣傳品照片上的情形很相似。
至于吉林大街拓寬改建到吉林公路起點,應該是世紀之交的事情了。到如今,曾經江南大街上的景物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除科技館外,已很難看到“江南大街時代”的風貌了。
對于江南大街您還有哪些回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鳴謝邴赫先生、賈大為先生對本人撰寫此文給予的支持和鼓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